和田美玉产于号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中。《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与西王母会于昆仑,两人难舍难分,后周穆王"载玉万只而归",可见和田玉早有声名。汉代的玉门关传说即因该地为和田玉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处而得名。 精美的和田玉雕刻作品。 精美的和田玉雕刻作品。 历史学家考证,和田玉向中原输出的时间大约有5000-6000年之久,早在丝绸之路开辟前,我国就存在一条从中国中原到欧洲地中海的"玉石之路",这一条玉石之路堪称我国和世界上最早一条沟通中西政治、文化和商贸的运输线。 和田玉(主要是仔玉)主要产于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这两条河史称白玉河和墨玉河。每当夏洪爆发,将昆仑山上的玉苗冲刷下来,经过反复磨滚、撞击,杂质尽去,只剩下圆润光华如凝脂般的宝玉。居住在和田的维吾尔老乡自古就有上山采玉、下河捞玉的生活传统。河里捞的玉称"仔玉",质量上乘,但产量低;矿采的玉叫山料,史书称之为"攻山采玉",产量较高,只是质量参差不齐。 和田玉按颜色可分为白玉、碧玉、青玉、墨玉、黄玉、青花、红玉等。其中最珍贵的白玉是羊脂玉,凝如白脂。目前一公斤羊脂玉价值可达10万多元。如果白玉中杂有琥珀色的斑痕,价值更高。 目前,新疆每年开采和田玉250-300吨左右,其中白玉以上的优质玉材占20%。子料年产量约20吨。新疆宝玉石协会会长李泽昌说,地质部门测量,从塔什库尔干到且末1100公里的地质带上,和田玉资源量在21至28万吨,储藏量特别丰富,开发远景可观。 近年来,随着和田玉知名度不断提高,和田地区大力弘扬和田玉文化底蕴,利用和田玉的知名度,发展当地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和田美玉带动奇石文化 和田产美玉世人皆知,在玉石文化牵引下,奇石收藏悄然兴起。 近年来,和田出现了一大批奇石收藏者。从一般的奇石到和田玉奇石,每个收藏者手头上都有一些图案精美的石头。 到河滩猎奇已成为和田市一些市民的爱好,每逢周末假日,奇石爱好者纷纷出动,卷起裤管沿河觅石,他们用刷子洗净石头表面的泥沙,遇到纹络清晰、图案奇特的石头,便搬回家中,冠以雅名,反复欣赏,乐在其中。 和田的郑先生收藏的一块"小鸟鸣春"玉奇石,石上有一道白色的玉线,一只黄白色小鸟立于其上,和周围的黑色搭配得恰到好处,观赏起来很有韵味。 记者在和田市民刘新胜家中看到,庭院和居室成了奇石的殿堂,主人从河滩捡来的奇石,分类摆放在客厅、卧室和走廊,石头的题名把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石头的形状与图案相融合,让人回味无穷。刘新胜说:"每一块奇石都是我们一家亲手从河里捡来的,工作之余赏玩奇石,愉悦心神。" 玉石巴扎上,和田奇石也占了半壁河山,地摊上的奇石风格迥异,或若行云流水,又如花鸟鱼虫,细细咂品韵味无穷。石头散发出来的文化气息能让人真切感受到和田被称为"玉石之都"的魅力所在。 每年秋冬季节,奇石爱好者常到维吾尔族农民挖玉的地方,从挖出来的石头中挑选自己喜爱的奇石,也有人在河两岸的维吾尔族农户家中寻觅购买。外地的奇石收藏者也专门来和田收购奇石。 当地的维吾尔族农民也看好奇石收藏的巨大潜力,把捡到的和田奇石出售。一度被都市人冷落的头油在这里找到了好销路,小摊贩把头油擦在大大小小的奇石上,石面的纹络和图案就像在水中一样显现出来,色彩格外清晰。 不过要想得到一块高质量的和田玉奇石并非易事。当地的奇石收藏者每周末在玉石巴扎上仔细挑选、鉴赏,也鲜有收获。偶而碰到一块图案精美的奇石,便欣喜异常。 古代把未琢之玉称之为"璞",璞玉的外皮可分为色皮、糖皮、石皮等几类。现在的和田奇石中,最珍贵的就属此类。和田军分区的奇石收藏者唐传林说,和田玉质地温润、半透明,各种俏色组成的图案,极具韵味,观赏性强。和田玉本身就很名贵,玉上若有图案,那就更难能可贵了。 和田的有志之士提出,把和田玉奇石文化当作一项旅游资源来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和田玉石巴扎的由来 和田美玉甲天下,初次到和田办事或旅游的人,都要买几块和田玉。买玉的去处除了市区大大小小的玉器店外,就是和田玉石巴扎了。 和田玉石巴扎上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 巴扎在维吾尔语中是"市场"的意思,如今的和田玉石巴扎早已远近闻名,其含义也远远超出了"玉石市场"的称谓,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奇珍异宝皆汇聚于此。 周日是维吾尔族群众约定俗成的赶集日,这天的玉石巴扎格外红火,小商贩们将收购来的玉石珍品摆放上地摊,高声叫卖;维吾尔人手中捏着几粒碎玉,围成一堆一堆;有的怀揣奇石美玉,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兜售,和同行相互讨价还价,好不热闹。 随着外界对和田玉的进一步认知,爱好和田玉的群体在扩大,和田玉市场前景看好,当地也出现了一批专门倒卖玉石的二道贩子。内地的玉石商人也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