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可抵国 说起中国人对玉的喜爱那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可追溯到我们茹毛饮血的老、老、老——祖宗身上,也就是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难得的是,这种忠贞不渝的喜爱延续至今仍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并不断在各个历史时期掀起高潮,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早在2500年前,有“圣人”职称的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也深深地表达了对玉的敬重与仰慕——“君子比德于玉”,将人的美好品德与玉的温润光洁内质联系在一起。从此,甭管是身居翰苑的士大夫、苦修四书五经的读书人,还是附庸风雅的土地主,不是身佩玉饰,就是在书案上陈放玉质文玩。后来,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一步将玉的特征归纳为“五德”,与正人君子“仁、义、智、勇、洁”的美德相对应。此外,识字儿的人大抵都看过《红楼梦》这部书吧,也叫《石头记》,缘起便是那“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 人们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是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崇玉、爱玉、赏玉成为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不信翻开那厚厚的《辞海》我们很容易就发现,沾“玉”的词汇共150余条,多是赞美和吉祥之词。有关玉的“流言蜚语”还有很多,比如“书中自有颜如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宁可玉碎, 不为瓦全”,甚至中国历史上最美的女人杨玉环,以及超级美男宋玉,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玉”字。窥一斑而知全豹,玉,以其温润的手感,变化多端的颜色征服了一个民族。 就其悠久的历史而言,我国艺术品宝库中的三位“老大”——青铜器、书画、瓷器也均无法与之相提并论。青铜器流行于商周时期,大约只有1500年的历史,而瓷器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到今天也就1600~1700年;书画的历史更短,若以现存最早传为隋唐时代的作品为限,才有1400年左右的时间。 要说到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爱玉之人,那更是多如牛毛。其中最最有名的还得说我们清代的乾隆皇帝,他对玉的喜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程度之甚堪称酷爱。 据说乾隆一朝的制玉数量,超过了整个宋元。他老人家一生题诗咏玉800余首。清宫遗存的数万玉器,大多是他的收藏。他经常一个人蹲在玉库里摆弄玉玩,挑出一些古玉,命人刮垢清理后,亲自评出甲乙丙级。乾隆帝在把玩玉器的同时还对其赋予了情感与理念,把自己玩玉说成是有“善治量才”的理国之德,他说:“不使良材屈伏沉沦,将其剪拂出幽,以扬王庭而佐治理。”由此看来,乾隆帝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及鉴赏眼力,也因藏玉总结出了独到的治国方略,如此把收藏与治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帝王唯有乾隆。 乾隆爷的收藏要搁在过去普通人根本不可能窥视,而今时今日我们将领您一同饱饱眼福。养眼的同时,您也会看到它们身上绽放出的闪闪金光,看看那些“玉”与天公试比高的价位,让人不由得想起“完璧归赵”这则老故事:“赵国有一块美玉,叫做和氏璧,秦国想得到它,要用十五城池来交换……”唉!你不能不信:玉可抵国。 链接:金玉良言 三年前,一块四公斤重的上好的和阗玉石子料能卖40万元,时至今日,有人出价400万元人民币,收藏者本人还不愿意出手;中贸圣佳2004春拍,一件高25.2cm的清乾隆御制羊脂白玉龙钮瓶成交价231万元,两年后,这只瓶子涨了77万元。于是,不少人开始跃跃欲试,但收藏圈的水很深,玉器收藏亦不例外,对于初来乍到的“菜鸟”,我们有十句金玉良言奉送。 1.赝品比真品多,这是古玩市场的规律。 2.知识就是力量。不但要熟记大量玉器特点,而且还要了解各时期的历史知识以及考古资料,辨别玉料,认识不同时代的制玉工艺特点。 3.一本好书。备有权威的工具书,可随时对比参考。比如《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收录考古出土玉器4000件,均为各个时代的标准器,是目前最为全面的参考书。 4.仅仅翻阅玉器图录是不够的,一定要上手看古玉,多参观博物馆藏品,多与专家交流,持之以恒。 5.玉器收藏渠道。最常见的是“转让”方式;其次是在市场上购买,包括古玩市场和拍卖市场。一般来说,在大的拍卖会上拍卖的玉器可信程度较高,由于成交价是竞价的结果,往往很高,不能代表市场价格。 6.既不固执,也不冲动。所谓固执,就是自认为眼力好,连专家的意见也听不进去,结果吃了大亏;所谓冲动,就是看到称心的玉器不加冷静思考判断,生怕漏掉了,急急忙忙掏钱买,结果不是买假了就是价格买高了。 7.不为编造的故事所动。很多卖仿古玉的贩子会编造一套美丽动人故事来强调器物的真实性,常见的无外乎一种是指天发誓亲眼看见玉器是从古墓中盗出来的,另一种是拍胸脯说玉器是祖上传下来的。 8.收藏古玉要有专题,因为中国玉器史有八千年之--如何进行玉器收藏,给您十句“金玉良言”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