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工作所赐,我抢先将《玉碎》探了个究竟。在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感受单个弱小的生命的挣扎、毁灭和重生,我只能用“探”这个动作,因为单凭“看”的这股子力量显得单薄了些。
人性的力量 而《玉碎》中,融入了一些新鲜的元素,让对抗、交锋多了些血肉,鲜活生动。《玉碎》表达出来的亲情、爱情、国仇、家恨让我对那个年代的中国民众有了真切的认识。如果说,之前的影视作品是由背景引出了人,那么该片则是由人引出了背景。 如果说我们看到的从《铁道游击队》到《亮剑》中的人物都是为战争、为特殊的年代而生,那么《玉碎》中的人则是为他们自己而生的。赵如圭、赵怀玉、陆雄飞、薛艳卿、郭大器、赵洗玉、德宝……这些生动的人演绎着他们在那个年代的故事,真实、平凡、深刻。 《玉碎》中出现了抗日影视作品鲜少出现的元素——“爱情”。剧中两代人四段爱情,对主人公爱情故事的讲述给抗日影片以人性的温暖,女人不再是抗日戏中的符号或陪衬。而动人的爱情恰恰与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赵如圭的至爱薛艳卿死在日本人的枪口下,大女婿陆雄飞在和日本人的浴血奋战中殒命,二女儿怀玉的亲密爱人郭大器与日本军官小野一郎同归于尽,三女儿深陷与汉奸李穿石的爱情泥潭无法自拔而与父亲感情破裂……主人公们的爱恨情仇勾勒出一幅动乱年代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实景图。在那个年代,生与死是主题,但选择如何生,选择怎样死,《玉碎》给出的答案实在震撼我心。 《玉碎》自始至终都以人为核心,以普通的小人物为核心。个体生命在动荡的年代挣扎着生存,无奈的毁灭比起战场硝烟来别有一番味道。小人物们的哭或者笑、挣扎或者反抗似乎让我更真实地感受到特定年代跳动的脉搏。作为个体的人的性格、理想、情感没有被时代所淹没,而是毅然决然的在特定的年代里坚持着。毫无疑问,人性的力量是最根本的力量。 精神的力量 我所谓的理想是指中国人所信奉的传统思想与精神。《玉碎》以“玉”为依托,深刻阐释了传承中华5000年文明的“温润刚韧”的精神。 剧中,我能看到编剧近乎刻意的对这种精神的描绘。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无一不与“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赵如圭似乎是因“玉”而生,他出生在玉器世家,继承了经营玉器的家业,他让女儿们的名字中都带个“玉”字。而他的性格也正是对“玉“的品质的极好的诠释。 他以“温润”的性格周旋于日本人、军阀等多方势力之间,以求得安生立命,以求得对国宝玉器“望天吼”的保全,同样他迸发出的“刚韧”品质让他的肉身和他所保护的“望天吼”一同毁灭在日本人的面前。《玉碎》的主人公是为“玉”而生,又因“玉”而死。当然,毁灭不是最后的结局,正如“凤凰涅磐”,毁灭之后便是重生了。 无论是“温润”还是“刚韧”,都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要素,在不同的环境下,这两种品质会发挥不同的作用。而这个作用所产生的就是足以让生与死交替的力量,这股力量着实让人震撼。 《玉碎》虽写动荡,但更多的是写人心理的动荡,但所幸的是,一切的动荡都在如“玉”一样的精神理想中归为了平静。风雨之后的平静最能显出力道来。《玉碎》的力量足以打动人。 悲剧的力量 “萧瑟的墓地里,叠玉、小开岁、怀玉在祭奠着她们逝去的至亲,微风拂拭着她们憔悴的面庞,而发了疯的洗玉则从她们面前走过……”全剧的结局就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中。命运为何如此的悲惨,总让活着的人清醒地承受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痛。 回想起来,《玉碎》从头至尾就是一场悲剧,说得简单点,将美好的东西撕个粉碎就叫悲剧。它包涵了太多美好的愿望,而最后这些愿望都被现实吞噬。这是必然的结局。在动荡的年代,普通个体的愿望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要么委曲求全,要么玉石俱焚。显然,主人公们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后者,因为不管外界如何的不安,他们的信念仍坚定无比。 当爱情、亲情、生命被毁灭的时候,悲剧的力量产生的直接效果就是让我潸然泪下;当看到丑恶的东西毁灭新生的力量喷薄欲出的时候,悲剧的力量便是震撼我的灵魂。 《玉碎》所描述的显然不是个体的悲剧而是一个受压迫民族的悲剧。编剧以激烈尖锐的民族矛盾牵出剧中每个人这一条条线,来形成以赵如圭为圆心这个立体的大家庭、大社会。一石激起千层浪,顺着层层浪花的水流追溯到它们的源头,追溯那造成悲剧的根源——落后弱小的民族给不了民众幸福的生活,而人民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末了,对《玉碎》说句话吧,感谢它让我感受到了美好生动--毁灭与重生感受《玉碎》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