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藏玉人连真古玉都没见过,家里就已经藏了数十件,件件都是超大器,"在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民间藏玉精品展上,一位古玉大收藏家摇头不无遗憾地说,"古玉收藏误区太多,真希望这次展览能为藏家们树立真正的古玉收藏标准。"目前,收藏市场上的古玉收藏存在收藏者以脏为真、以大为好、不知标准的误区,专家们称扫清"收藏障碍"迫在眉睫。
误区一:知识缺乏没有标准 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黄耀全表示,古玉收藏除了要学习美学、历史、矿物学外,还要建立客观的"古玉标准",那就需要对博物馆的实物进行不断的学习、摸索,而且单纯对展品隔着玻璃观看还不够,还要拿上手。比如玉璧两面纹饰都不同,而开料痕迹不侧光看不出,要学习这些细节就需要对真品有"上手"机会。 误区二:不懂用何标准衡量价值 大多数收藏者都喜欢问鉴定专家两句话:"是不是真的"、"值多少钱"。当时实际上,市场上对古玉并没有明确的价值标准。 其实,衡量古玉价值应该用学术标准:其一,古玉的使用者,如在展览上曾出现的高浮雕剑饰,就一定是皇族用品,价值自然更高;其二,器物是陪葬品、礼器还有配饰--配饰因为佩带在身上用来显示佩带者的身份,所以玉料和雕工最佳,礼器其次,而陪葬品最差;其三是玉器的文化背景,比如该玉器到底是属于哪个时代,史前(新石器时代)古玉只有部落首领和巫师才能使用,为"巫玉";夏商周汉时只有皇族可用玉,所以为"皇玉";唐宋元明清为民间用玉。 误区三:以脏为真以大为好 许多收藏发烧友认为,只有脏兮兮、有瑕疵的古玉才是真正的"出土物",太过干净完整的都值得怀疑,事实上,即使在战国汉代时,也非常讲究玉所意味的身份,其玉料、工艺非常讲究,不能以脏、残来辨别玉器的真伪。脏、残通常是造假者的迷惑手段。 大部分人都认为古玉越大越贵,甚至藏有"超大古玉",有的玉璧直径超过30厘米。 其实,大璧是陪葬品,而小璧是身上佩带的,不是越大越好;何况超大的玉器并不存在,收藏者不能用现代习惯猜测古代习惯--一是古代席地而坐,摆设并无大器;二是古代运输困难,玉料多为小块,玉器也极少有大器。而市面曾多次出现巨大的玉璜,更让专家哭笑不得--玉璜是佩带品,大的不可能佩带。 误区四:民间有古玉"捡漏" 一位新加坡藏家表示,大家都相信轻易"捡漏"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当然有"当街捡宝"的"好事",但在现在的收藏热潮下已经不可能有了。也有藏家表示,古玉收藏是一个"喜富厌贫"的"活儿",一个汉代普通玉器也动辄过万元,不是工薪阶层随意购买的。 --故意收藏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