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玉,玩玉之人有“三忌”、“四畏”,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说,“三忌”:“忌油”、“忌腥”、“忌污秽”;“四畏”:“畏冰”、“畏火”、“畏姜水”、“畏惊气”。“三忌”,“四畏”虽是心得,里面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望收藏古玉的朋友以做参考。 忌油 忌油是指古玉应避免接触油腻、油脂,这些物质可封堵玉质的微隙孔隙,使玉质中灰土无法排出,玉器自然不会莹润,也不会透出所谓的“清光”,古人认为玉石中有排泄杂志的管道,称之“土门”,所谓“土门”即是指玉石中所具有的微隙孔隙。玉器因在地下长期受水浸土蚀,微细孔隙中自然渗入土质或杂质。养护的目的便是尽量使其杂质“吐”出,便可使古玉还原。 一但沾了油腻,解决的办法有二,一是用滚水煮一会儿,便可退油,二是将玉件放入干面粉中,吸除油脂。从而不使“土门”闭塞,而渐渐现出宝光。 日常佩戴中,古玉每天都接触人体,同样沾有人体分泌的油脂等。有二种办法可解决此问题,一谓之“温吐”,二谓之“干吐”。所谓“温吐”,即是在睡前将玉器置入温水中浸泡,早晨再取出擦干佩戴。所谓“干吐”就是前面刚提过的将玉器放入干面粉中,吸出其油腻。从而使玉质“土门”不封闭,在人体恒温及摩接作用下,慢慢复原。一般每隔四五个月,进行一次处理即可。 其实所谓忌油根本目的就是保持玉质的微隙孔隙的基本清洁。 忌腥 玉器与腥物接触,不但使玉器含有腥味,也会伤至玉质。人们发现,在海滨出土的玉器,往往没有一件是完美的。古人认为,这便是由于腥气或腥液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进入玉器内和玉石内部的化学成分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使玉质受损,所以古玉要避免与腥物相触。 忌污秽 其一,污秽会使“土门”闭塞,而使玉质中的灰土不能退出,其二,可能使玉质与污秽物产生化学反应,使玉质受损。所以忌污秽是忌油和忌腥的综合。因此玩玉之时,事先要洗净双手。 畏冰 玩玉之人认为,如果古玉时常近冰或被冻,则色沁就不活,没有润感,谓之“死色”。有人以为将古玉放在冰箱中冷冻,会使其“通透”和“质坚”,实在是错误。正相反玉质可能会产生裂纹而不可挽救。更何况色沁不但不会“活”,反而可能无论怎样“盘”也就救不“活”了。纠其原因是破坏了玉质(色沁)中吸附水的存在。另外低温也会使破坏玉石矿物之间的结构。 畏火 古玉如果常靠近火或热源,则可能使“色浆”尽褪,所谓色浆主要是指玉质表面光泽和透明度。古玉近火受热,尤其是高温,可导致裂纹的产生,亦可伤及玉质,从而失去光泽,降低透明度。不要说古玉,即便新玉,也是一样。此外也因为玉器多有“过蜡”,因而高温易使蜡熔化,而便表面光泽降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见珠宝店的玉器柜台中放着一杯水的原因。由于柜中的射灯温度和湿度,从而减少射灯对玉器的影响。其科学原因基本是高温可能使组成玉的透闪石——阳起石产生物力变化,破坏玉石结构。 畏姜水 有些人本以为“姜水”乃除腥臭之物,正可除去出土古玉的土腥气或腐臭气。谁知却伤及玉质。古玉与姜水接触,往往会使已有的沁色暗淡无光。如果浸的太久,还会使玉器浑身起麻点。以后即便不断“盘玩”,也难以补救。 畏惊气(怕跌) 是指当佩戴者受惊或不慎,将玉器跌落在地或碰撞于硬物之上,重者“粉身碎骨”,轻则产生裂纹,即使看不见裂纹,也不意味着其完好无损。因为重撞之下,内部结构总会受影响,即便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裂纹,也是玉器的隐患。因此玩玉者讲究平心静气,借惊借燥,这也是修身养性的内容。 由上述可见,古玉的佩戴、把玩和养护,都是不可马虎的。同样“三忌”、“四畏”也是玩新玉的玩家要遵循的准则。--古玉器的“三忌”“四畏”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