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的将中山怀王的金缕玉衣依次装配起来
昨日上午,省博物馆专家小心翼翼地开箱取出了西汉中山怀王刘修的金缕玉衣,这件文物是将于30日开展的《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展》最重要的展品之一。同时,去年在望城县风篷岭汉长沙王后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残片,届时将和刘修的金缕玉衣同时展出。
两件金缕玉衣均有极高价值
省博物馆研究员喻燕姣介绍,“金缕玉衣”是用金缕(线)缀连玉片而制成铠甲形状,穿在死者身上的葬服。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的精英”,如果将玉放在死人身体上,就可以使人的精气不致于外泄,这样就能保持尸体不腐烂,这样还可以转世再生。而且在汉代的时候,也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根据严格的汉制,实际上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只能使用银缕玉衣,但西汉时制度执行得并不严格或者未形成定制,因此屡有“破例”。我国目前已出土金缕玉衣的墓葬共有10余座,保存较完整、已复原的金缕玉衣有5套。此次在省博物馆展出的为西汉中山怀王刘修的金缕玉衣,1973年在河北省出土。
长沙市民也许更加关注望城县风篷岭汉长沙王后墓出土的金缕玉衣。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何旭红介绍,这是第一次在长江以南发现金缕玉衣。此前,我国已出土的金缕玉衣都在长江以北,风篷岭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破碎的错金玉片和金线,经过努力,文物工作者复原了几块完整的玉片。但遗憾的是,由于墓葬曾两次被盗,出土的玉片数量太少,已无望恢复这件金缕玉衣的全貌。据悉,将在省博物馆展出的,正是已复原的几块金缕玉衣玉片。
玉衣制作剪裁堪比现代时装
喻燕姣说,完整的玉衣外观和人体形状相似,形如铠甲,包括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及鞋等部分,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位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金丝编结玉片的方法也很复杂,编结、外表打结、甚至还有卷边等手续,做工精细,有点类似于现代时装的剪裁。
据了解,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玉衣的制作繁琐而精细,要经过设计、选料、开片、钻孔、抛光、拔丝、编缀等多道工序,汉代的统治者甚至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作坊。这里的工匠把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的玉料,通过一道道工序把它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据测定,玉片上有些锯缝仅0.3毫米,钻孔直径仅1毫米,工艺繁难与精密程度之高令人惊讶。据推算,汉代制作一件玉衣,需一名玉工费10余年的功夫。
相关链接
旷世奇珍金缕玉衣
“玉衣”是汉帝王下葬殓服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缕玉衣”。
刘胜金缕玉衣旷世难得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18座,而金缕衣墓只有8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1000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
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刘胜的金缕玉衣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下端做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一些玉璧,以及饭含、佩带之物等。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出玉带钩。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