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下半年,各种鉴定中心、鉴定委员会、鉴定公司成立的消息频频传出,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鉴定机构都声称“拥有强大的专家鉴定队伍,填补民间收藏鉴定领域的空白”,与艺术品市场一样风起云涌、一样吸引了收藏者大量的眼球。
形成这道亮丽的风景有很多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场需求。南开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刘毅认为,民间收藏发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收藏这一行当,可是他们对于收藏知识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藏品真伪的问题上需要有人指点,鉴定机构频繁出现就是要满足这种市场需要。而另一方面,文物主管部门也有规定,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和各个省、市的鉴定委员会的服务对象只是国家馆藏文物和涉及公安、海关走私、盗窃案件中收缴的文物,对民间收藏者的鉴定要求不予受理。巨大的市场空档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巨大的需求刺激了巨大的市场,经济学的原理在收藏界一样发挥了作用。 鉴定公司能在短时间内不断出现,也和这种公司成本低、操作简单有很大关系。据北京玉器收藏者周海峰介绍:想要办这样一个公司不需要大量资金,只要有个办公室、几个工作人员,能够联系几位专家,这样的公司就能开起来。同时,开一家鉴定公司程序也很简单,不需要到文物部门申报,只要到工商部门登记就可以了。再加上大量的市场需求,这样的公司看上去似乎是一本万利。 起初,收藏者还能为这样的新闻着实地兴奋一番,因为终于能够让大专家来为自己手中的藏品掌眼了。不过,热闹过后,有媒体提出担忧:当这样的鉴定机构接连出现之后,收藏者也就难免会产生一些疑问———这真的是好事吗? 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认为,鉴定机构完全与市场挂钩难免影响公正性。有的鉴定公司出具一个真品鉴定证书都是按照藏品的估价收取一定比例的鉴定费用,如果这些公司完全从一种营利性质的角度出发做鉴定,那必然会影响鉴定结果的公正性。这也是目前社会鉴定看上去比较乱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发挥鉴定机构的作用。 文物主管部门也是头一次面对如此众多的鉴定机构,短期内根本谈不上对他们实行统一的管理。至于资格认定、出台管理法规,进行统一管理、提出总体规划、规范鉴定业的发展方向等问题,目前看来,还只能是收藏者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 鉴定公司的出现,成为艺术品市场的新变数。看来,面对雨后春笋般的市场化鉴定公司,今天的收藏者应该记住的恐怕和股民差不多:专家不是万能,鉴定需要谨慎。 --鉴定机构涌现增加艺术品市场新变数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