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当代玉文化的独特性,学会用文化的视角面对收藏,这是当代玉器收藏者无可回避的问题。藏玉藏的是什么?收藏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文化境界,这是核心内容,玉文化的追求意义也在于此。
在我国历史上,玉文化源远流长,堪称中华文化当中延续传承时间最长并贯穿整个文明史的标志性文化。时至今日,在传承的同时,玉文化内涵因时代不同而产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如何影响收藏?作为一个收藏者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如何自我定位?这样的问题无论对于整个玉器收藏界,还是个体玉器收藏者,都至关重要。 流动的玉文化 现在愿意讲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了,凡是举办各种与玉有关的活动,无论展览还是售卖,都一定会打出弘扬玉文化的旗号,那么,在当代社会生活背景下的玉文化是什么呢?你要弘扬,又弘扬什么呢? 实际上,在历史长河中,玉文化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也不是一种静止凝固、永远不变的定义。回头看看我们的历史,仔细研究一下古代玉器所留下的时代痕迹就会发现,玉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不同的时代,其意义并不一样,这就注定当代玉文化一定有着属于当代的特点。 举例来说,春秋战国的玉文化就是“礼”的文化,它一方面保持沟通人与自然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借助于玉的物理属性传递思想道德,像“君子比德于玉”,就是将道德规范附着于玉上,借助玉的物理特性来建立思想体系,规范、指导社会与人。 到了秦汉,“礼”的概念趋于消失,玉的权力象征、政权的标识意义被凸显,财富的概念逐渐增强,然后玉的文化轨迹就朝着身份与财富的象征方向发展下去。 到了明清,玉的宗教意义已消失,玉成了权力的标识——皇家控制着玉的开采权,大玉的使用为皇家专属……此时的玉是权贵的身份象征,也是财富价值的体现,但同时也是艺术的载体,有着鲜明的艺术品特征。 而到了当代,玉不再代表权力,不再代表神权,不再代表“礼”,甚至不再代表财富……那么当代的玉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当玉不再是皇家的专属而进入到市场经济环境之后,它首先具备的是商品的属性——玉在当代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玉这种商品又不同于一般商品,它具有自身的核心特征,与各种社会需求密切相关,既具备物质层面的意义,也具备精神层面的意义——今天的玉所拥有的是艺术品的特征。可以说,玉的艺术品特征才是当代玉文化的落脚点。 我们看到,玉文化的兴起正是在我国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人们在满足物质层面需求进入到精神层面之后才出现的。玉石消费逐步放大,受众剧增,价格上升,这种现象集合起来成为了“文化热点”,而这个“文化热点”,是依存于艺术的影响力,是依附于玉本身的哲理,是关于艺术的审美,这是当代意义的。当你去用艺术品的观念看待玉的收藏,思路与价值判断自然也就清晰了。 玉的收藏“疯狂”吗 我听到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对玉的追捧根本称不上“疯狂”,至少与历史相比不是最“疯狂”的。 首先,古人对于玉的痴迷状态,用之沟通天地,沟通人与自然,当代人是没有这种状态的;其次,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秦国曾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的事情——一块玉可以等于十五座城池,那才叫真正的“疯狂”。同样,我们看清代是怎样使用玉材的:当时一些大玉都是将其从新疆的昆仑山上采集下来,然后一路历尽艰辛运回京城,再加上名匠雕琢……就为了一块玉,其所耗人力、物力与金银为今天所不可想象,“疯狂”程度令人咋舌。反过来看今天,我们之所以对玉的市场有“疯狂”的感觉还是我们的起点太低,“疯狂”是与30年前对于玉文化、玉的价值漠视相形对照所产生的。 这种说法很有意思,而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玉在当代忽然有着这样强劲的发展势头? 本质上讲,当代软玉收藏之所以会呈现爆发的态势,其实正是文化的原因,是文化回归使然。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感受着传统文化,包括玉文化有意无意的熏陶。我们语言中所留下的关于玉的赞美、玉的成语不胜枚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讲的是情操,“金玉满堂”讲的是财富,“颜如玉”讲的是审美……玉是充满东方文化特征的材质,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东方文化越来越强势。中国人对于玉有着先天的亲近与向往,在时机成熟时就表达了出来。因此,“疯狂”所表现出的对于古老文化传统的向往、研究、学习是积极的、有益的。 但另一方面讲,目前在文化热--玉器收藏追求的是文化境界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