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玉器艺术在发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各个不同的时期,按有关专家的分法,新石器时代为我国玉器产生的孕育期,夏商西周为成长期,春秋战国为嬗变期,秦汉魏晋南北朝为发展期,隋唐五代宋辽金为繁荣期,元明清为鼎盛期。①这一分期足见明清玉器在历史中的位置了。
不过我们也应该知道,任何分期法都会有一个相对的标准,也就是说是有条件的,即在某种标准下的分期。一般来说,作为传统手工艺品类之一的玉器,在分期上更多地是以玉质、用量和加工工艺技术的进步程度为标准,尤其是玉质的优劣和工艺技术的水平往往是研究者和收藏者们所特别重视的方面,把元明清的玉器视作历史上的鼎盛期可以说更多地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若是换一种角度进行考察的话也许会得到不尽相同的结果。譬如我们从纯粹的艺术性的角度出发去回顾各个历史时期的玉器艺术成就的话,或许会得出唐宋乃至秦汉时代的玉器艺术是历史的最高峰的结论。因为艺术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品,其发展规律并不一定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步步高升的,其涨落盛衰受到复杂的社会现实因素的制约,不可以简单化地依时类推。 因此,我们在欣赏明清时代玉器艺术时,首先要把它放在当时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把握其时代的特征,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趣所在。确切地说,明清玉器的最精妙之处就在于优良的材质和高超的碾琢工艺技术,在艺术上的追求也主要趋向于精巧性和趣味性,尤其是到了清代,其琢磨雕镂技术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说它前无古人也并不为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过度地追求技术的精绝而使得其艺术性方面的价值显得略逊一筹。 明清两代的玉器风格虽然也有其各自的特点,如明代玉器倾向简洁,曲折相宜,而清代则倾向于繁复和曲线。但总体而言相似之处较多,如艺术上追求清新雅致的风格,精致玲珑等,这与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有着重要的关联。从工艺的精度来看,清代则较明代更为讲究,要求更为严格,“不论是单独应用一种工艺,还是综合两种以上的技法,均需求规矩方圆,一丝不苟。凡直线必须笔直,圆形必如满月,委角必得圆润,尖角一概锋锐,有着丰富的韵律感。一件玉器不仅器形、表面、花纹图案碾琢工整,而且膛里、底足、盖内等不为人所注意之处,也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作工十分讲究。”②这里仅择几项作简要介绍: 玉杯 在明清玉器皿中,玉杯是最富有特色的品种之一。虽然历代都有玉杯的生产,但风格特色各代不同。明清玉杯不仅作工讲究,而且形式多样,双耳杯、桃杯、葵式杯、人物杯等各具特色,风格灵秀雅丽。如双耳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先秦至汉代就已盛行,当时多用于漆器,名“耳杯”。至明清时,双耳玉杯相当流行,形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耳”上(即把手),动物、人物、植物和几何形题材的耳杯设计。为明代的“双螭耳杯”,两侧各镂雕一螭为装饰,螭属龙族,是神话动物,早在先秦时期便已被广泛使用于青铜器、玉器的装饰,所不同的是以往的螭的造型和在装饰构成方面一般都比较庄重而神秘,而这一对螭把手却显的生动可爱,四足紧贴背壁,口衔杯沿作攀爬之状,表现出了一种轻松灵动的情趣;而清代的这件“双童耳杯”则以对称的两童子形象为杯耳,别有一番情趣。童子双手抓住杯沿,脚踩祥云。以上两件玉杯的碾琢工艺都相当精致,玉质温润。以花果为题材的玉杯造型更富艺术性,如明晚期作品“青玉桃式杯”,桃形的杯体一侧置一透雕桃枝叶把手,枝叶与杯体自然衔接,翻转覆侧的叶片处理得栩栩如生,体现了五工较高的再现自然的能力。该杯的口沿下刻有小诗一首:“君颜如桃,挹而饮之,似盛甘醪,断瑕甚壁。”可以看出,将玉杯制成桃形不仅美观而且富有吉意。再如“青玉镂空葵式杯”,杯如葵花,镂雕枝叶缠绕杯外壁至口沿,并留出一处空隙,以便于使用,反映出玉工独特的匠心和对画意的追求。 “大禹治水”山子 中国的视觉艺术发展到明清时期,绘画和书法已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从宫廷贵族到文人雅士无不以能书善画为荣,这样的时代风尚使得其它的视觉艺术门类也都受其影响,诸如竹木牙雕器、建筑装饰等都喜好采用类似书画中常用的山水、花鸟或人物题材,构图和刀法等都受到书画的影响。玉器艺术也是如此。明清时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为题材的玉器颇为流行,玉工们娴熟地运用传统琢玉工艺,在艺术的效果上追求笔趣画意,并能够明显地看出碾工所受不同画风影响的痕迹。如明代的人物山水题材的玉器装饰就有浙派和吴派风格之不同特征;清代则受画院风格的影响,强调毛笔的皴法效果,碾琢不仅要求细致精微,而且要能反映出绘画的神韵,这就使得传统的碾玉技术得到了新的开拓。清代乾隆年间制成的“大禹治水图”大型玉雕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件高达224公分的玉雕作品的玉料取自新疆和阗,据记载是花了大量的人力历十年而完成的,该作品现仍置于紫禁城乐寿堂内,是--明清时代的玉器艺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鉴赏(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