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16年至1125年,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契丹族建立了雄踞北方的辽王朝,与北宋、西夏王朝鼎足而立。在辽王朝立国的二百年间,契丹族、汉族等各民族在中国北方的广阔地域内,共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辽文化。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和中部即今赤峰市和通辽市北部,属于辽王朝统治的区域,地下蕴藏的辽代文物最为丰富,是内蒙古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重点。多年来内蒙古的文物工作者做了大量的辽代考古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收获。随着辽代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辽代玉器资料也多有发现。
龙、凤、鱼、摩蝎形玉佩
内蒙古地区发现的辽代玉器多出白辽代墓葬、窖藏。这些玉器资料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不仅有明确的出土地点,有的还有确切年代。这些珍贵的玉器资料是辽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辽代制作工艺、装饰风格以及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于玉器的鉴定断代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内蒙古出土辽代玉器造型特点
内蒙古地区出土的辽代玉器.多以佩件装饰玉为主,玉器的造型风格具有浓厚的契丹民族文化特色,其中也包含汉族和西亚文化因素。契丹族虽然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但其民族习性较为开放,如同其开放的性格一样,在玉器的制作题材上也是非常随意自然,不受任何程式化的束缚。玉器的造型不仅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而且还兼顾适合本民族的生活习惯。
熊形玉佩件
目前所见这些玉器,其造型和题材以动物生肖类较多,多数为身上的佩饰.也有马具上的装饰。1978年赤峰巴林右旗白音汉苏木友爱村辽代窖藏内出土一件熊形玉佩件,玉质为白色,呈半浮雕形,整体成伏卧形,短尾长鬃。鬃毛部位巧妙地利用了玉料上的皮色,将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熊塑造得惟妙惟肖,可谓独具匠心。
鱼形盒玉佩
1986年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出土二十多件(组)玉佩饰和二百多件马具装饰件。玉质均为白色,细腻光洁.晶莹滋润。玉佩和饰件的造型有龙、凤、鱼、鸳鸯、鸿雁、海螺、猴、蛇、蟾蜍、蜥蜴、蝎子、摩羯、马形和狻猊形等形象。还有象征性的工具形刀、剪.锥、锉等玉饰件。佩饰中的圆雕鸳鸯、鸿雁,均为双双交颈伏卧形,造得极其生动感人.充满了情趣。鱼形玉佩也是成双成对。这种造型与辽代贵族生活密不可分.契丹旧居潢河、土河问(今赤峰地区的西拉木沦河、老哈河),四时捕鱼。冬春之际,江河封冻,有凿冰钓鱼法。辽朝历代皇帝和皇亲国戚们也经常在达鲁河或鸭子河的春捺钵活动中钓鱼。捕获头条鱼后设宴庆祝,称”头鱼宴”。宋人程大昌在其《演繁露》中曾记载了辽道宗在达鲁河钓鱼的情况。契丹贵族佩饰喜用熊、鸳鸯、鸿雁、鱼的造型,与契丹贵族喜欢钓鱼以及四季捺钵游猎习俗有关。龙、凤和具有五毒形象的蛇、蟾蜍、蜥蜴、蝎子等玉饰,显然是受了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摩羯来自印度,从这里也反映出契丹族吸收和融合西方文化的因素。
鱼形盒玉佩
契丹族玉器的造型,不仅有多元一体的特点,而且还有一器多用的功能。既是装饰物,又是实用器。鱼形盒、螺形瓶等,可装纳随身携带的香料或小件物品。这种集装饰、实用功能于一体的玉器,是为适应契丹人游牧生活的需要而设计.是契丹族玉器的又一特点。
交颈鸿雁形玉坠饰
内蒙古地区出土辽代玉器的玉料来源
工具形玉佩
内蒙古地区目前所见的辽代玉器大多采用白玉制作,所用玉料来自新疆的和田。契丹族藉强劲的骑兵,崛起于草原,称霸于中国的北方。早在辽太祖建国之初.和州回鹘便从西域来贡,进行贸易交往。天赞初年,波斯、大食等--富游牧民气息的辽代玉器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