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闪石玉及其玉料来源 过去曾认为红山文化玉器的玉质大部分为蛇纹石玉,经过闻广教授等的测定,大部分为闪石玉,只有个别的蛇纹石玉,此外尚有绿松石等。闻广教授还提到辽宁宽甸出有闪石玉,可资探考。据辽宁省本溪市乾熙玉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晓辉先生最新调查资料,对笔者说:“宽甸不产闪石玉。”同时说:“发现三星他拉龙原料的新产地。” 2001年春,北京大学地质系王时麒教授等在承担了辽宁岫岩县所产闪石玉的系统研究之后,对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古玉器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实物论证。通过走访观察文物部门馆藏红山文化玉器特征,就其玉质、颜色、透明度、矿物组成、玉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等,与新疆和田玉和岫岩闪石玉进行对比得出结论:“红山文化闪石玉玉料,与新疆和田玉对不上号,主要来源于岫岩满族自治县,说明玉料“就近取材”的观点是正确的。”①笔者认为“就近取材”应为“就近地区取材”更好。 孙守道先生就玉料来源问题指出:“红山玉器主要原料若真来自岫岩一带,则红文化中心地在辽西之西北,岫岩玉产地却在辽东之东南,两地千里,隔山又隔水,中经多少不同的氏族与部落集团,……这便可能意味着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的存在,从而促成社会第三次大分工,而不只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化了。”②孙守道先生认为,根据辽宁查海与内蒙古兴隆洼出土玉器已表现出早期用玉的普遍性。查海总计出土了50多件玉器,科学检测9件均为闪石玉,“是目前所知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真玉器”。③从地理位置上和时间上看,笔者推测其玉料来源是否也有来自岫岩地区的可能性。良渚文化闪石玉及其玉料来源中国地质科学院闻广研究员,对良渚文化玉器的玉质做过不少鉴定和研究。闻先生指出:“良诸文化所用特征玉料,是具有斑杂构造的软玉,其中的‘晶体’与基质一样均已软玉化,仅只保留接触变质作用生成的晶体外形而已,反映了生成轨迹。”④2000年8月,台湾地球科学研究所黄怡祯先生与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研究所钱宪和先生等,在南京贺云翔、汪遵国先生等的配合下,对宜兴地区、南京丁沙地一些良渚文化玉器及玉器残片,作了观察鉴定及分析,同一般所见的良渚文化的玉器玉质相似,“与和阗玉料的玉质相比不相同,和阗玉由粉晶组成,质不纯,常见杂质。” 通过拉曼光谱分析与研究后“发现古玉器物白化部分及原来的玉料或新鲜部分组成都是一样的。”⑤早在1992年口头讨论时,“闻广以为梅岭玉为良诸玉来源之一。良渚玉所含Na20及K20之和,如果大于0.80,可以考虑来源为小梅岭。”⑥ 上海市文管会曾从福泉出土的613件良诸文化玉器中,选出25件玉器样品,邀请中国地科院闻广、荆志纯二位先生,作了红外光谱、X射线粉晶照相和电镜扫描分析测试,其中有14件为闪石玉(其他有蛇纹石玉及滑玉、玉髓、萤石等)。闻广先生认为:“良诸文化闪石玉与菘泽文化闪石玉一样,推断其为“就近取材”,主要应来自“镁质大理岩软玉。江苏溧阳小梅岭闪石玉产于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与下二叠纪棲霞组镁质大理岩接触带,并希望以小梅岭为基础,找出更多的闪石玉产地,以查明江南史前古玉原料的具体来源。”⑦ 凌家滩文化闪石玉及其玉料来源凌家滩是中国史前(距今约5300年)玉文化发展与制作中心之一,比同时代其它玉文化中心来得先进。 玉器质地的种类极多,主要有闪石玉、蛇纹石玉、石英、玛瑙、玉髓、绿松石、煤精等。近期,台湾大学林洒滨、陈正宏及钱宪和先生和周述蓉女士等对其中的闪石玉作了矿物学的研究。“从玉质所显示的沉积层纹(变余沉积构造),因玉质不均匀而呈现之斑晶,及玉质均匀造成的均匀白化等特征来看,凌家滩古玉之玉质与余杭地区、宜兴地区、上海青浦地区良渚的一些玉器的玉质有相似的地方。”⑧关于凌家滩闪石玉玉料来源问题,目前还处于推论阶段,“凌家滩山区的玉料经分析为蛇纹石化的石灰岩及叶蛇纹石夹滑石。 从这结果看来,凌家滩北方山区地带确有产玉的条件,凌家滩玉料应该是来自本地。”⑧ 仰韶文化闪石玉及其玉料来源</P>仰韶文化是分布在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7000-5000年)的一种考古文化,自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以来,考古遗址已达1000多处,经科学发掘的只有十几处,除个别遗址出土个别玉器(南阳黄山独山玉玉铲、高塘村双孔玉钺、淅川下王岗绿松石耳坠及项饰、郑州大河村玉璜玉环、洛阳锉李及偃师玉璜、济源长泉玉璧、南召二郎岗玉璜玉坠等)外,出土较多的要属陕西省南郑县龙岗寺-- 红山文化闪石玉及其玉料来源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