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字画添个省博“马甲”就要价千元,禁卖文物“海捞瓷”大批登陆……近日记者走访江城收藏品市场发现,藏市已变成假货的“世外桃源”,赝品大行其道。 而正是“收藏不打假”的行规传承多年,造成“卖家售假不算骗、买家买假不敢说”的尴尬场面。收藏本无所谓真假,但如此行规不能因此变成制假售假者行骗的“护身符”。为解困境,武汉工商部门、藏市信诚商户纷纷出招,但一时之间却难以撼动旧习,破冰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前段时间,武昌樊先生路过大东门附近一家旧书店时,无意中发现书摊上售卖的4幅字画盒子上印有“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等字样。“省博藏品怎么可能流落到旧书店?”樊先生当即询问店主,这是否真迹。“没想到老板故弄玄虚,只开价1000元,还不让我打开看”,樊先生说,店主如此肯定有猫腻。 记者随后来到该书店,果然发现了这四卷字画。其中一个盒子上印有“《袁耀山水通景屏》”和“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等字样。记者询问价格,女店主要价数百元,但也不许记者打开盒子查看。 随后,大东门工商所工作人员来到该店检查封存相关字画,发现该店属无照经营。随后,经省博专家鉴定,这几幅字画全是复制品,并非真迹。而女店主也承认,这几幅画都是从废品站回收来的,回收价不过十几元。 》》业内人士: 收藏不打假是行规 明明是废弃的假货,为什么店主敢堂而皇之拿出来卖,并要价千元?一位收藏界人士介绍,这都是“收藏不打假”的行规造成的。 如此行规由来已久,形成原因有二。首先,文物本身并无标准的鉴定规则,一般都是目鉴,没有硬性标准。其次,文物属于旧货流通,只有收藏价值而无使用价值。而收藏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藏家的个人品好,因此文物交易也没有标准的价格行情,全靠买卖双方协商达成。 因此,在收藏市场中藏品只有新旧之分,而无真假之分。如果买家将假货看成真货买入,叫做“打眼”,卖家不包退、不包换、不包赔。而如果卖家没能认出“宝贝”,让买家以极低价买走,就叫“捡漏”,卖家也不能讨回。 有的买家买到假货,非但不会向卖家索赔,反而会闭口不谈,免得被同行笑话。 卖家出售赝品不算骗人,使得收藏市场鱼龙混杂,有媒体报道甚至称赝品超过95%。但买家仍然乐此不疲,在假文物的大海中以“捡漏”为乐。市收藏家联谊会一位专家认为,部分藏家想一夜暴富,认为在收藏初期吃点亏不要紧,这也就造成了打假呼声并不高的怪现状。 》》记者探访: 假证令字画涨价12倍? 为验证此说法,记者连日来在徐东古玩城、崇仁路收藏市场多方走访。 在一收藏品市场,一地摊摊主向记者推荐两幅现代名家所画的骏马图。他口惹悬河,“我来自安徽,这个名家当年在我们厂工作过,我跟他是邻居,很熟的”。摊主表示,该名家每年都会回安徽探亲,这两幅字画正是他向名家“讨”来的。 记者询问两幅画的价格,摊主就拿出一张证书,“这幅画有鉴定证书,6000元,这张没证书的,500元”。既然2幅画都是同一人所作,那又是什么样的证书能让其中一幅身价顿时高出12倍?这张证书上不仅写有作者和鉴定者姓名,盖有公章,还贴上了一张作家手持此幅字画的照片。但专业摄影人士一眼就看出,这张照片是PS(图像处理)而来的:“照片上人面部与肩膀、字画的大小完全不成比例,一看就是将名家本人的头像剪接、拼凑而来的”。据了解,该名家的画作在国内售价为数万元。 》》藏家捡漏: 贪便宜往往会吃大亏 记者采访的多家商铺店主都能举出藏家为“捡漏”而“打眼”吃亏的案例。徐东古玩城一商户称,前段时间武汉瓷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假“海捞瓷”,非常精美。“商家都说是从深海处打捞上来的明清出口瓷器,价值非凡”,一名商户看中一个仿康熙的青花山水画盘,直径28公分,要价8000元,但事实上仅值200元。 另一名藏家花了5万元买到一尊高28厘米的和田玉雕观音,“卖家说是早年从外地市场上淘回来的,买家还以为捡了漏,高兴不已。可实际上一鉴定,这观音的材质并非和田玉,而是一般的青海玉”。 一资深藏家分析,这些赝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骗局,但卖家就是利用了藏家急于“捡漏”的心理来诱人上当。比如,根据规定国家水下考古获得的一切文物均为国家所有,“海捞瓷”就不可能流入市场。违法捞售国家领海中沉船文物的渔民只是极少数,“海捞瓷”流入市场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怎么可能就让你碰上了”。 而和田玉价比黄金高,目前和田白玉的籽料价格在500元每克以上,且近几年和田玉价格疯涨,每年至少30%的涨幅,“高28厘米的雕件如果真是和田白玉,价值将过百万,也不可能5万元就成交”。 》》工商维权: 收藏品维权难在举证 湖北今天律师事务所律师任克印认为,依据法律规定,交易双方应遵循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卖家明知是赝品却虚构事实、以假充真、误导消费者进行交易的,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货。涉案数额--藏市“不打假”陋习难改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