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琢制和使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琢玉所用的玉材,包括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等,而以和田玉为上。和田玉是产于新疆和田、喀什、莎车、且末等地的软玉,主要分布在昆仑山脉和阿尔金山脉,按其产出情况,可以分为三类:山料玉,即原生玉石矿藏;山流水,指山料玉被水带到山下者,属山麓堆积型玉石矿藏;子玉,系由流水多年冲刷而成者,属于冲积型玉石矿藏。其中,子玉开采最方便,质量亦佳,惟产量有限;山流水质量次之,产量稍大;山料玉产量最大,但是因为地处高寒,交通十分不便,过去以为直到清代才开始大规模开采。目前学术界在玉器研究上投入大量精力,但是对于清以前和田玉开采、特别是输入内地的历史,尚缺乏系统的认识。本文试图结合考古与文献资料,对此作一概括的论述。 一、研究和田玉,首先利用的应该是新疆本地留下的资料。新疆考古为此提供了一些素材。 距今3800年前,在今罗布泊地区孔雀河北岸的古墓沟生活着一群古罗布泊居民,从他们的墓葬中,出土了软玉质玉珠,为死者颈腕部装饰品。这可能是现存最早的和田玉器。两汉以后,南疆地区兴起了鄯善、精绝等城郭王国,考古工作者在尼雅(古精绝国)、楼兰(古鄯善国)两座遗址中分别采集到玉珠,当时继续使用和田玉器。西州回鹘建立的高昌回鹘汗国,11世纪后期统治新疆东部,其信仰佛教的统治者在首都北庭(今吉木萨尔县城北)兴建了王家寺院,本世纪80年代人们在寺院的库房遗址发现了一批玉器,经鉴定有三件属于和田玉。这是新疆境内第一批通过科学认证的和田古玉器。和田玉当时已流入北疆,并成为寺院的财产。显然,依靠上述零星的材料远不足以描述和田玉开采与使用的全过程。幸而汉文史籍早在先秦已有大量关于和田产玉的记载,考古发掘和传世玉器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这主要是因为内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形成了用玉的传统,人们就地取材,创造了良渚、红山玉器文化。致密润泽、色彩丰富的和田玉传入后,随即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内地最早用和田玉加工的玉器出土于殷墟妇好墓中,包括三件小型白玉雕,玉材属于子玉,另有三件残器,可能也是和田玉。妇好是商王武丁之妻,这时和田玉已经进入殷商王室贵族的生活,标志着内地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时代的开始。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更多地使用和田玉,这可以从陕西沣西张家坡西周遗址、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河北平山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及贵族墓出土的玉器中找到例证。战国时期是殷商以后玉器发展的又一高峰,目前经过科学检测的出土玉器尚少,今后的地质考古学研究一定会证明,这一时期的大量玉器是用和田玉加工而成的。因为先秦古籍,如《尚书》、《古本竹书纪年》、《尔雅》、《管子》、《吕氏春秋》、《九章》,都记载了昆仑山所产的美玉。 汉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域,推动了和田玉的生产与输出内地。《汉书·西域传》称鄯善出玉,于阗、子合出玉石,莎车出青玉。武帝时,汉朝的使者已亲临和田,并把他采集的和田玉带回内地,“汉使究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随着玉材输出的增多,分析考古发掘中所见汉代玉器的材质,可以看出"乳白色的羊脂玉,大量增加……这种羊脂玉显然是和阗所产,先秦时代罕见。" 战国到两汉是和田玉使用的第一个高潮期,不仅用量大增,用玉的阶层也广泛起来。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和田白玉成为上品,儒家学者把美玉润泽坚锐的物理属性比拟成仁义智勇的君子之德。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最为重要,玉器发挥着帝王将相等封建统治阶级权力象征物的功能。 三国以降,由于战乱的影响,玉器发展进入低潮。晋室南渡,中原与西域交通更加困难,也阻碍了和田玉的输出。不过和田玉的使用并未中断,皇族中“贵人、夫人、贵嫔三夫人佩于阗玉”。当时人服药成风,主要是服五石散,也有服玉屑的,而以和田白玉之屑为上。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耳……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阗白玉尤善。” 和田玉输入江南,要费更多的周折。永明三年(485)南朝齐武帝“遣给事中丘冠先使河南道,并送芮芮使。至永明六年乃还,得玉长三尺二寸,厚一尺一寸。” 南朝使臣历时三年,转经吐谷浑控制地区,才获得一块大型和田玉。至于西北地区的一些割据政权,则继续从和田直接输入玉材。吕光在姑臧(今武威)建立后凉政权,就曾遣使向和田购玉,“吕光之称王也,遣市六玺于于阗,六月玉至也。” 隋唐时期,和田玉的开采继续见于史籍记载。玄奘从印度回国,途经天山南路,他记述瞿萨旦那国(今和田)产“白玉、翳玉”,还说乌铩国(今莎车)“多出杂玉,则有白玉、翳玉、青玉”。和田与内地当时有直接往来,贞观六年(632)于阗国“遣使献玉带”。780年,唐德宗即位,“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阗得圭一、珂佩一、枕一、带三百、簪四十、奁三十、钏十、杵三、瑟瑟--古代和田玉向内地输出综略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