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玺(宝玺),是皇帝行使权力的信物,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宝玺甚至比皇帝本人更重要,因为失去了宝玺,皇帝就失去了所有的权力。自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宝玺制度后,这套制度被历代王朝沿用,一直到清末。历史上对宝玺的记载大多十分简略,语焉不详,且不同时期的记载常有互相矛盾之处。加上现存宝玺只有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代二十五宝,清以前的宝玺全无踪影,只有一些印拓流传至今,使现代人对历代宝玺知之甚少。
“玉玺”是帝王用以署名的印章,皇帝的印章有公章和私章之分。代表国家发布诏书或其他文告时钤用的可称为公章,是皇权的象征,古人称之为宝玺、御玺、御宝或国宝。中国人用印信来表示信用,始于周朝。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又因为此时的玺专以玉质(另一说认为玉字的由来是传说秦始皇以和氏璧制造玉玺),故称为“玉玺”。
《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秦始皇弥留之际,“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又记刘邦军迫咸阳,秦王“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始皇玺归汉后,即被汉高祖定为“传国玺”,“世世传受”。新天子继位,首先接受此印,皇位才算合法,才能得到臣民的承认。传国玺是真命天子的标志,也是西汉以后各朝野心家攫夺的目标。王莽篡汉,就把夺取这方印章作为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当他篡汉的步骤基本完成,大局甫定,立即派人威迫汉元帝的皇后元后交出传国玺。传说当时元后很不情愿,愤怒之余,将玺印投地,螭虎缺去一角,而王莽并不以此为憾,揣起残玺,得意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据说后来他兵败身死时,这枚印章仍挂在他身上。传国玺至迟在汉献帝末年就丢失了。 《三国志·吴志·孙坚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说:孙坚打董卓,“攻陷洛阳城,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即寿永昌’。”这段记述带有神话色彩,显然是不可信的。尽管传国玺已佚,但汉以后不少朝代仍都有所谓“传国玺”,都说是秦始皇的原印,并为它的来历编造了很多荒诞不经的故事,籍以证明自己属正统。例如,辽兴宗耶律宗真在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的题目试进士,成了历史笑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