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指色彩美丽,质地坚硬而不多见的珍稀的石头。用玉雕琢成的工艺制品称之为玉器。古人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它的原意是说,玉石经过加工,可以成为价值连城的珍宝,引伸的意义是说,儿童须经过培养教育而成为人才。 中国玉器,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浙江良渚文化的玉器已经制作得十分精美了。到商周时期,玉石工艺有了显著的发展,仅类别就有工具、武器、日用器物、佩饰、礼器等五类,如当时的殷墟虎纹大石磬、安阳的大理石 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从周代开始,玉被士人阶层附会了种种道德传统,比如认为玉具有仁、义、礼、智、信、勇等六种风格。因而,佩玉不仅是一种装饰、美化,而是一种伦理、道德与日常规范的象征。玉器用途更为确定和专门化。君子比德于玉,无故玉不失身。以玉喻人,可见此时玉在人们文化和精神生活中占有一种特殊的位置。如国之重宝的"和氏壁"、"传国玺"引动千万人心弦,演出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 汉代玉器,在含义上是从上层贵族文化向世俗文化的转折,在造型上,是从古代装饰风格向写实风格的转折,当然仍有部分保持着很强的装饰性。从汉代以后,玉器主要用作观赏、陈设以及实用器。 经过魏晋隋唐至元明清,玉器的题材和造型都更加世俗化。观音菩萨、子母狮、执荷童子等都成为最流行的题材,吉祥图案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一些玉器的造型和图案渐渐受到文人的影响。清代的大型玉器十分精彩,如现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图",重达5吨,从来料到制成共18年时间。 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制作可能已发展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其中如玉斧、玉铲、玉兵器等,当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东汉袁康撰《越绝书》,书中记风胡子语,将人类使用的工具分为石、玉、铜、铁四个阶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发展的程序。当前,已有人根据考古中的玉器遗存,认为距今约四千至五千年的“铜石并用时代”,玉器已彻底脱离石器,不仅是当时人们财富与权力的象征,而且还是人们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乃至宗教礼器的主要材料品种之一,因而提出了“玉器时代”的命题。当时的玉簪、玉环、玉璜、玉块一类是装饰用玉,为人所共知;而玉龙、玉鸟等可能为图腾神物,玉琮、玉璧等为宗庙礼器,具有宗教或权力的象征意义。在良渚文化遗址中,随葬玉璧、玉琮等礼器的墓主,应是有特殊地位的人物。红山文化的动物群玉雕,有龙、鸟、虎、龟、蝉、狗、蚕、鱼等,与商代玉器的主要题材相同,而与良渚文化的玉器群如玉琮、玉璧、玉璜、玉块等,显系两个系统。但良渚文化的玉器群,同样在商、周得到继承和发展。如前面提到的玉璧、玉琮等,亦属商、周宗庙的礼器。春秋、战国迄秦、汉时期的玉器,礼玉渐少,而佩玉增多。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当时,带有政治、道德与迷信色彩的成组佩配列玉器盛行,称为组玉,玉璧、玉环、玉龙、玉璜、玉管等皆成为组玉的一部分。根据近年的考古发掘,关于各类组玉的组合形式与《三礼》所记的玉器制度,多有不符,因此,尚须从古代社会礼仪制度、习俗规范等方面,探索有关组玉的种种问题。汉代玉器引人重视的,是不断有金缕、银缕玉衣出土,生活用玉大量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玉器风格基本继承两汉传统,但实物流传甚少,墓葬出土数亦不多。宋、明时期,玉器制作以生活使用器皿为多,其中仿古之作十分发达。清代为玉器制作的振兴时期,当时,经济繁荣,宫廷手工艺与民间手工艺都已经有较大的发展。 玉器制作是很复杂的工艺过程,一般要经过选料、设计、碾琢、抛光五道工序。玉器制品的种类有首饰、艺术品和玉石盆景三种。其中艺术性最强的是艺术品一类。在工艺美术中,玉器艺术品分作玉件人物,如仕女、童子、老人、佛像等;玉件花鸟,如岁寒三友(梅竹松)、四君子(梅兰竹菊)、喜上梅梢(喜鹊与梅花)等;玉件兽与器皿,如马、象、牛、羊、狮、虎和龙、麒麟、辟邪,牛尊、狮尊、羊罐、炉、薰、瓶等。 玉器的主要产地是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扬州、辽宁等地。各地玉器的艺术风格也有差异。北京玉器风格浑厚、雅丽、端庄。上海玉器以仿青铜器为多,风格古雅。广州玉器吸收了西洋艺术长处,格调新颖,秀丽潇洒。而扬州玉器则是线条流畅,玲珑剔透。不同地区的玉器工艺,靠世代相传,形成各有千秋的地方特色。 --中国玉器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