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百工坊雕刻大师张志成从欧洲考察归来感慨很多,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从城市建筑保护一直谈到当前国内玉雕行业的资源浪费问题。 他说,西欧一些国家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及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视。比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卢浮宫、歌剧院以及塞纳河山水桥,保存得十分完整。那些灰色的石砌建筑,带烟囱的坡屋顶,给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相比之下,我国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宝石、玉石的加工生产,许多地方简直到了混乱失控的地步。他说,玉雕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部分,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形成专业制造,并掌握了较成熟的技术。后来,古老的彩陶文化、青铜文化,都随着历史的演进而退位,但玉雕却能绵延至今。尤其是近20多年来,玉雕进入快速发展期,各地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陆续形成一批珠宝玉石开发、加工基地。如:番禺、东莞、梧州、昌乐、镇平、青田、岫岩、东海等。中国玉雕之乡河南镇平有玉雕加工企业1万多家,从业人员近12万人,已成为该县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国大型企业已达数百家,中小型工厂、作坊多不胜数。 玉雕行业的兴旺,为各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是这种“人民战争”式的经营方式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近几年来,玉雕企业裂变似的剧增,以至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有些地方因滥采而破坏玉石资源,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产品质量低下,资源浪费惊人。玉雕行业产量之大、价格之廉、令人瞠目。在一些旅游点和工艺品市场,低劣的玉器随处可见,如石筷子、腰带、枕头、串珠、纽扣、擀面杖……有的价格低的还不如塑料制品。这种低价竞销,使多年来在国际市场中走俏的玉器,身价一跌再跌,由珍宝品位降为以中低档为主流的手工产品品位。 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黄金之所以有标准价格,是因为它不仅易于人工提纯,而且在熔炼燃烧时不会损耗,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但玉石不仅稀有,而且质量差异极大,且不能人为改变,尤其是决定其价格的因素更在于其加工的艺术性。一旦定型后就不能还原。玉石由不同的人加工,其艺术价值迥异,有可能价值连城,也有可能成为废物。所以,玉石这种稀有的一次性资源,不该允许粗制滥造,对于玉石矿更不能狂采乱挖。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的粗制滥造,严重的浪费了国家的玉石资源。昔日闻名遐迩的岫玉矿仅短短20年,就以世界首位高矿变成了贫瘠矿;昆仑白玉基本绝产;河南独山玉黄金时代也昙花一现;湖北的松石已难见到深蓝色上品;为开采玛瑙,已不得不破坏农田和牧场。因此国内一些大型的玉器厂都遭遇原料紧缺。中国本是个产玉大国,近年却不得不大量进口玉石原料。 造成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首先是人才缺乏。玉器生产已经实现产业化,加工机械也已现代化,产出高效化,作为热门行业也已成为外贸支柱。但是至今还没有开设琢玉艺术专业的大学教育。多年来,仍然沿袭着心传口授的老一套,这将不利于高级人才的发展壮大。这种工艺发达与理论研究的失衡,规模宏大与人才不足的失衡,使这支生产大军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产品生产缺乏高品位的艺术指导和策划,致使低俗不堪之作充斥市场。资源的巨大浪费和艺术的严重退化,令人痛心。 张志成建议在影响较大的高校开设琢玉学科,并且用科学的教授方式,快速培育出懂理论、有较高鉴赏力、能设计、会制作的专业琢玉人才,进而辐射全国。这些人才还要懂管理、善指挥,懂得科学利用资源,有了这样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地充实到生产大军中去,才能使玉雕业的现状得到根本的改善。 据统计,我国包括玉石在内的各种珠宝首饰的营业额已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并且每年以高于10%的速度继续增长。巨大的市场需求必将带来对资源的巨大消耗。地大物博并非取之不竭,希望有关部门从人才培养、市场管理、资源监控多方入手,整顿治理好玉雕生产的混乱状况。--玉雕市场该整顿了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