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密山发现的重达1.8吨的玉石
比著名的丝绸之路还早的古玉石之路,是4000年前玉向东方输入的重要通道。从新疆出发,一路向西走向中亚,一路向东深入中原,融合在先民的生活当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距今大约7000年之前,中原已经探明丰富的玉石资源,其中最早的是中华人文始祖活动过的新密。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经》记载:“黄帝密山探玉。”在祭奠轩辕黄帝的日子临近时,蛰伏在新密山间的文化气息,开始跟始祖山遥相呼应。
黄帝探玉处:新密助泉寺
全国文化研究学者到了新密,发现这个跟轩辕故里临近的地方,原来是文明文化积淀的源头。
除了祝融之墟、溱洧交流、黄帝宫等黄帝文化遗迹外,黄帝曾经探访过的密山玉石,也隐藏在重峦叠嶂当中。而密玉资源集中的所在,恰好位于新密、荥阳、巩义、登封四市交界处,行政归属上是新密市牛店镇助泉寺村。这个古朴的村落西临嵩山和五指岭,北接浮戏山和尖山,距离郑州市区仅为40公里。只是很少有人特意去寻找,这个丰富的玉石矿区曾经的辉煌。
揭开一个苍茫的世界,很容易感受文化渊源的维系和它至今绵延不绝地输送着的营养。
助泉寺最早归属洛阳管辖,而后归属开封,若干年前划归郑州,最早叫米村公社,今天属于牛店镇所辖。据《山海经》记载,明末清初已经有玉矿开采。当时开采的密玉仅制作成一些简单的烟斗、鼻烟壶等手工艺品。
据河南国土资源局的专家符光宏说,新密的玉石是在18亿年前中岳造山运动中,滨海区的沉积岩变成的含有绿帘石和绿泥石的变质石英岩。玉石质地非常好,从硬度上来说,比金刚石软,但比南阳的独山玉硬,不易碎而且便于保存。
1958年,一个叫“绿翠”的采矿厂开始在这个重要的玉矿资源地创立,经历反复的停产和转产之后,这个矿创造了密玉的红火,1972年到1985年,每年玉材产量都超过200吨。这个地方也盛产大玉,资料表明,上世纪60年代,密玉矿采得一块约3吨重的“玉王”,上海玉雕厂的6位雕刻艺术家花了半年时间,雕刻出了让外宾震惊的艺术珍品,名字叫《中国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不过上世纪70年代,随着新密对耐火材料和煤炭产业的倾斜、现有密玉矿藏的枯竭,密玉迎来了长时间的落寞。今天去到那里,已经看不到那种红火的场面了。漫山遍野点缀的矿产和人文遗迹,给原本苍翠的山体留下了斑驳的印记。
800米地下还在开采的玉矿
助泉寺今天还有少数玉矿在开采。进洞要穿过一条长长的矿道,工人上下班时,洞口通常用铁栅栏堵着,运送玉石的车,不时顺着铺设的铁轨轰隆隆地来去。轨道两旁堆放着大块的玉石,充盈着翡翠色的光泽。当地人说,这种玉石越绿越好。
玉矿有好几口井,最深处距离山顶大约800米。要想下到玉矿井下,必须走一两百米,到达第一处竖井,坐升降机下去。升降机一次可以载4~6人,一个女的在操作缆车电钮。升降机是用手腕粗的钢缆牵引的,运行的时候嘎吱作响。开电钮的人夏天也穿着厚厚的棉袄,即使这样也不行,冷气逼人,像是在开足冷气的房子里。
通过第一道升降机下到矿井,再走过很长的巷道,到达另外一个竖井,沿路走过去,两边潮湿的沙土地上,到处堆放着新开采的玉石。矿道里也是四通八达,像迷宫一样。走近采掘面,四壁晶莹剔透,青光闪耀,仿佛身处水晶宫中。五六个忙碌的工人把大块的玉石装车送到升降机上,然后冲上面高喊一声,升降机就载着玉石车缓慢上升。采玉石的工人日常都穿着厚厚的工作服。日复一日,玉石矿井里倒没有瓦斯之忧,但每个采玉的工人都落下了风湿的毛病。
参观玉矿的人第一次下去,碎玉石是可以随便拿的。对开矿的人来说,那些都是玉石的碎片而已。所以从洞口到路边,总是倾倒着大堆的碎玉石,原来在半山腰开的洞口,前面早已被这些玉石的碎片垫平了,成了一个数百平方米的空地。倾倒下来的碎石呈扇形,扑在深达百米的山谷中,像是一条人工修建的大坝,如果有水,恐怕就是空阔壮观的瀑布景观了。在晴天,它们看上去都是朴实无华,只有下过一场雨,那些令人欣喜的场景就出现了——路上、空地上原来蒙尘的玉石裸露出来,到处是翡翠一样的扎眼。
密玉的翡翠色跟流传在这里的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有关。据说山里曾经居住着一个老石匠,他的女儿绿翠和他的徒弟玉郎相爱,就在俩人正要举行婚礼时,绿翠被替皇上选美的人强行抢走,石匠和玉郎都被打死。绿翠听从好心的国公劝告,假意应允亲事并回乡祭奠亲人。绿翠正在玉郎坟前大哭时,突然狂风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