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玉文化中,玉猪的出现是个十分特殊的现象。在我的印象中,玉猪几乎集中于汉代,时段比较短暂,而且有别于帝王显贵生前享用的那些质优工精的美玉,一般都作为财富的象征,当明器使用。玉猪,青白色,微黄;腹、足部杂有黑色,并灰白沁色;通体抛光,琢磨精细。玉猪的长吻前凸,肥头大耳,贴地大肚,圆臀矮脚,比例准确,活脱脱一头家猪的形象。 汉代的玉猪是最丰富的,数量之大、用料之优、工艺之精,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玉猪之最。汉代正处于最强盛的帝国社会,中国玉文化发展到了大气磅礴、巅峰雄峙的特殊阶段,这一时期玉所具有的神秘性和稀贵性,其地位是黄金白银都无法企及的,因此,猪被人们选中作为对象或形式制作成玉器,可见其时被人所珍视的程度。 汉代的玉猪,既以玉握为主,它的形式少有变化,一般为十几厘米长、三厘米左右高的扁柱体,而且采用的工艺也比较一致,即汉代玉工最著名、最擅长、最典型的“汉八刀”工艺。线条粗犷简练、遒劲挥洒,寥寥几刀,便把一截扁柱形的玉料雕塑成一头肥胖可爱、匍匐在地的大肥猪,令人拍案叫绝。当然,玉猪的基型虽然相对单一,但从玉材选料上的差别以及工匠高超的个性化处理上,我们仍然能够领略、欣赏到汉代玉猪各有千秋、别有亮点的风韵。山西太原尖草坪西汉玉猪:青玉,杂褐红斑点,很特别,腿脚未加刻琢表示,尾部穿一小孔。江苏扬州杨寿宝女墩新莽玉猪:青白玉,质地细腻,光泽明亮,桃形耳,吻下尾部穿小孔。陕西西安红庙坡东汉玉猪:青玉,温润晶莹,单眼皮特别细长,吻下尾部穿小孔。汉代的玉猪形式略有变化的,如山东济南王陵西汉玉猪。“汉八刀”工艺仍然沿用,但明显不占主导地位,只在颚脚、腹脚的分界线上。许多地方如腿腹、肩脊等处的结构变化,采用细刻线条勾勒表示,耳朵呈隐起状,耳涡仔细磨出,整头猪的轮廓线变得圆浑饱满,更趋写实风格。玉猪受沁严重,鼻损处钙化为鸡骨白,原玉本色几乎看不到。玉猪变化较大的如山西朔州西汉玉猪,小耳、小脚,几成甲壳虫状,没见贯用的“汉八刀”工艺,灰白玉,受沁严重。 汉代玉猪形式上变化最大的,如陕西长安茅坡西汉片状玉猪,青玉,部分土沁,完全没有“汉八刀”的工艺痕迹,用毛糙的线条,十分具象地勾勒出一头长吻、獠牙、菱形目、细长耳、回卷短尾、倒冲刚鬃、狂奔乱窜的野猪形象。很奇怪,玉猪在汉代盛极一时之后,突然变成了稀有品种,如安徽当涂六朝玉猪,采“汉八刀”的工艺,说明它极有可能是汉代玉猪的沿用;江西南城明朱翊金引墓出土玉猪,专家认为并非明代器物,而是汉或六朝遗物。 盛极一时的玉猪到底为什么忽然变得稀少了呢? 首先是汉代随着外来佛教的强势传入,本土宗教受到极大冲击的缘故。玉器在汉以前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功能神秘的特殊地位,完全由琮、璧、圭、璋等玉礼器沟通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宗祖神礻氏等,可是古老的宗教思想领域被释迦牟尼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并以涅(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的佛教所冲击。另外一个原因,恐怕在于人们对猪的看法也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开始由褒为贬。猪一旦失去了重要的财富象征,那么剩下的便是一副慵懒、贪睡、猴急的丑态。于是,猪自然而然地变异为詈词。 --汉代玉猪 满握财富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