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玉也疯狂”,是最近出现在玉器收藏市场上一个令人惊异的“新景象”。从近日对扬州、苏州和浙沪等地的新玉交易价格看,一批料白、题材寓意好、玉牌、玉佩及把手件,做工又地道的新玉器,几乎都是“疯狂价格”的新宠,其中更不乏一些出自名家玉雕师的作品。这些新玉器在盛世重收藏的热浪中,突然“大放异彩”,其市场价格与传统艺术品收藏价值评定标准差,急速裂变。其差值表现在以往和现在的玉质追求上,几乎超过了200%的异常波动,这样的强劲价格冲势,市场往往一味地归结为和田玉材的价格上涨,倒让一些老玩家也目瞪口呆。 买赝品不如买和田新玉 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有些市场研究人士认为,是对“古玉造假、赝品暗流涌动”的报复性行为。中国人对古玉收藏的偏爱,从“黄金有价玉无价”中,便可以感觉到。所以从古到今,古玉的交易都比较活跃。与此同时,多年来藏家对古玉趋之若鹜,随着古玉价格的节节攀高,市场的需求度和货源的紧缺,必然引发赝品的泛滥。赝品肆意买卖伤害了玉器市场的健康发展,最后必然会让一些玉器投资者,接下“赝品不能变为真品”的“最后一棒”,害人匪浅。所以,为避免自己的投资损失,不少藏家选择了收藏新玉。倘若说,以前有一说法是“黄金保值”,现在则有不少人在收藏热浪的冲击下,笃信资源稀缺的“玉无价”宣传。又因赝品与真品市场难辨,其实际市场买卖的比价效应,往往让市场将其巨额的成本差价,自觉不自觉的套用在对新玉的价格认知度上。也就是,以其花同样的钱买个赝品回来,不如买个和田新玉保值。所以说,新玉也疯狂的价格原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古玉造假所造成的社会现象。 估值过高不符合投资价值 但是,“疯狂毕竟是疯狂”,事物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归根到底,藏品的估值是要回到价值的评估机制上。实际目前新玉估值,是建立在和田玉的资源稀缺论上。而和田玉真正资源稀缺的,是好的白玉子料和好的山流水玉料。作为和田玉山料一样的透闪石矿床资源,在和田附近地域,尚没有到一些媒体新闻描述的那样枯竭。古代用玉制度崇尚和田玉的五德玉品,从出土玉器的资料看,好玉质确实受沁也少,且润泽有光。而综观历史各代用玉,地方玉的使用有相当大的数量,受沁情况复杂多样。所以,古今藏玉者在盘玩古玉的时候,对好玉质的和田古玉追求,只能是“可遇不可求”。只有把个好古心事用在了沁色的盘变上,其实这也是一种趣味转移的不得以所为。而现代人在玩新玉的时候,对玉质的追求,比古人则有了不少的有利条件。现代玩新玉者,人人都以玉产地好坏论收藏。其实际情况,明白人都知道,同样都是透闪石的青海玉、和田玉、俄料玉的原玉石,买家群体中又有多少人能辨认得清?更不要说那些不同产地的透闪石好玉材之间的彼此目测分辨。所以,不同时代追求的不同玩法,使得估值人为因素,多了起来。如果估值人为因素过高,事实上即使是好的和田玉,一旦寅吃卯粮将未来升值空间沽空,也就没有了长期投资的价值。所以,离开“估值合理”这杆标尺,一味追高新玉的市场价格,同样也会积聚大量的收藏风险。 和田新玉也有“李鬼” 收藏风险的积聚中,不能排除有人撑着“和田玉资源稀缺”这面大旗,而实际上大行投机炒作之风。一些媒体在宣传新疆地方经济的时候,在开发地方资源发展经济的策略上,给和田玉的玉文化重重的落上了精彩的一笔。这是件好事,但也使得和田地方玉材出现了暴涨行情,各路玉材也云集和田,“李鬼”摇身一变,每天“这样的和田玉”成交量也就非常可观了。几经转手便成为一部分炒家手中的“筹码”。市场对和田玉的需求量越大,近两年原料的价格就越是逐年翻番。地方新闻报道极品和田子料的每公斤单位价,一年之间就是四倍之多。一般的和田玉料,也有一倍多的上涨。即使和田山料价格也是一路狂奔。这样的玉石原料价格上涨的信息,带动整个新玉市场价格的飙升。但问题是这些上涨的价格信息,给买家能够接受的心理玉价暗示,与实际购买玉雕件所用玉材料,常常不是一回事,也就是用了金价买银器。这是因为许多买家,只知道玉料在涨价,而不具备识别手中是子料还是山料的能力,更不具备玉雕工艺可以将泛青的玉料,通过减薄掏空增白的技术方法,混淆了和田玉的等级评定。从所谓“羊脂玉”迄今没有一个科学测定的行业评级标准看,这种含糊不清的资源稀缺论,多少有些炒作的意思。无怪乎一些藏家,今天买来一个“羊脂玉”子料玉蟾,明天再买来一件羊脂玉腰牌,如使其两相对比,便发现一个泛青一个白。 当新玉的价格高企到让普通玉器投资者,可望而不可及时;当市场在吹嘘未来十年和田玉将是全球收藏界的热门之一时;当鼓吹中国玉器市场的价格,是指导未来世界玉器市场价格中枢时;大量的市场炒作之风,随着市场行情的不断升温,新玉中非和田玉伪品的数量,也将一幕又一幕的精彩绝伦的轮番“大戏”上演了。不难想象新玉的群体里,为迎合市场炒作的--新玉也疯狂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