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石因石体呈紫色间现金色条纹而得名。紫金石为历史名石,唐宋时即负盛名。产于山东临朐三羊山和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在各类奇石中属高档石种,既可作珍贵的观赏品,又可制作形态各异的名砚历史记载:
紫金石,呈紫、猪肝、褐紫、酱紫等色,间青绿或红黄花纹,有的有豆绿色圆眼,含瞳子、晕三五层,映日泛银星,石质坚硬而细腻,温润如玉,手拭如膏,泛墨如油。宋代李之彦、米芾等都对紫金石高度赞赏。米芾《砚史》云:“紫金石砚,与右军砚无异,端出其下。”《中国美术辞典》介绍寿县紫金砚:“紫金砚产于安徽寿春(今寿县)紫金山,亦称寿春石砚,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借得米芾所藏紫金砚,嘱其子入棺随葬。”在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传世书法作品《紫金帖》中有:“苏子瞻携吾紫金砚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的记述,另米芾的《宝晋英光集》卷八也载有札记一则记述此事:“吾年老才得紫金石,与余家所收右军砚无异,人间第一品也,端、歙皆其下。”苏东坡与米芾均是大鉴赏家,由这两则有据可考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苏、米二人对紫金砚的喜爱程度。
发展历史:
紫金石唐兴宋衰,逐渐淹没,历代寻石者苦求未得。近年,这一淹没千年的名石又在原青州辖区南38公里处临朐县三羊山村出现,产在村西大郎山和二郎山之巅,需挖6至10米,方见紫金石茬,分布不够密集,而是一窝一窝的状况,藏量较少。安徽省淮南市西部八公山今也有分布。紫金石质地细腻润泽,硬度适中,色彩绚丽(在已发现的紫金石中有红、黄、紫、青、赭、黑色,可分为紫金、鱼子红、月白、黄金带、紫花带、花斑、蟹壳青、金黄、碧玉、墨玉、黑子等十一种之多),纹理清晰,纯净无杂质;其成份方解石90%,白云石5%,石英3%,泥质铁质2%,摩氏硬度3—6。
欣赏方法:
鉴赏紫金石要从形、质、色、纹等几方面去欣赏,首先看是否是天然原石。紫金石天然原石色彩鲜明,熠熠生辉,具有皇家气派,石体表面平坦凹凸,无雕琢打磨痕迹;石形通体线条自然,或动感有势,或静态饱满,或伟岸雄壮;山形景观、人物肖像、动物形态、灵台仙境,文字图案等等都可做为观赏选购紫金石的参考。紫金石在色彩上若石体遍布紫金带或黄金带称为满堂彩,紫色上有片片黄色称火捺,在紫色中包含有青色的紫金石共生称包青,紫色石体上有黄色浪花状突出称蒸粒黄。紫金石不能过份要求石形瘦、皱、漏、透,但石体正面要突出紫金石色彩的特点,石体上紫带贯通,如行云流水,柔和飘逸,其中纯紫间有金色条纹最为高雅,紫中包青带有蚕纹更是难得的精品。若碗螺石与紫金石共生形成具有人文信息的奇石将会达到百万以上的价值,可列为国宝级奇石。紫金石纹理是鉴别是天然原石的重要因素,纹理清晰有手感,石筋突出;但筋不能多,格不能乱;石筋自然有序,格纹点缀画面,都是上品紫金石。紫金石的石质有软有硬,硬度达到摩氏6度最好,摩氏3度以上即可收藏。紫金石属于山石,干燥、有火气,在养护上必须上蜡保养,经过上蜡养护的紫金石退去火气和干燥,外表润滑,色彩鲜艳,颇具王者之气。 紫金石精品寥寥,当地奇石爱好者每年仅能觅数块上品。
近年研究:
近年来,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经调查发掘,重新发现了临朐紫金石,该石与唐宋时所记载的紫金石“色紫润泽”、“色正紫”、“类似端州西坑石”等特点完全相符,和1973年在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米芾铭紫金石砚相比较,其“色正紫,有隐约青花和豆绿色小点”之特点也完全相符。紫金石,历史上主要以制砚而闻名,亦是著名的观赏石,因石质润泽,其色正紫,纹理金黄,颜色对比明显,花纹易形成各类图案等特点,颇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