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石的候选者之一的和田玉可谓玉石中的贵族,而如今难得一见的和田玉籽料更是其中的皇室,至少7000多岁的高龄是中华历史兴衰荣辱的见证者,真正是自然与文化的双重瑰宝! 瓯江城成2013春拍日渐临近,震撼亮相的和田玉籽料原石摆件备受瞩目。古时“不成器”的原石如今已是宝贝非常,今人领会了自然之美的真谛。瓯江城成今春推出的这件和田玉原石摆件,拥有珍贵的洒金皮,而绝非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染色金皮,浅处如银外包裹着金纱,略深处似云朵漂浮其上,整体色彩过渡自然流畅,极富和谐之美,实乃大自然妙笔下的精妙画作。玉石质地温润滋泽,油脂饱满,静观犹如一块晶莹的肥肉至于桌上,表面仿有油脂析出,甚至让人产生能够从中压榨出油的错觉,滋润柔和之感尽显,真正是古人所言“温润而泽”之典范。古语说“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知玉是否有瑕疵从其外观就可知晓,由此便可想这块宝玉内里是何等洁净。和田玉虽非翡翠一般晶莹剔透,然而这正是和田玉的柔和之所在,光照时的极佳透感足显其水灵生气!这件摆件未经一丝人工雕琢,流畅的线条,奇巧的造型均出自自然和时间的鬼斧神工。如此质地色泽均属上乘、形态自然的和田玉籽料原石摆件,还未曾在艺术品拍卖市场现身过,如此轰动实是再理所当然不过。 说起玉石,中国最有名的当属和氏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讲述的“完璧归赵”的故事正是围绕着这块“天下所共传之宝”展开的。秦昭王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赵国使臣蔺相如不辱使命,巧斗秦王,最后将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带回赵国。但是和氏璧究竟是什么样子,今天的人们众说纷纭,且各有各的依据,只是那些历史记载距和氏璧现世最近的也有百余年,这中间存在偏差是再自然不过了。这样一来最值得一信的应该就是当时人韩非子的记载:楚人得玉璞楚山中(《韩非子·和氏》)。这里将和氏璧称为“玉璞”,可见和氏璧至少是玉无疑,至于其品种,怕是还要学者就绪探究。 那么究竟为什么和氏璧能够“价值连城呢?先来看看战国时的玉器加工工艺。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古人加工玉已经是必然,战国时期由于铁器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玉石加工有了很大提高,玉器加工工艺流程也完善许多。 首先是开料,采用细铁丝加沙,加水锯料的方法,一般用于开片,断料以及最初的玉件成型。然后是钻孔,管形钻头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到了战国晚期钻孔不仅用于孔洞的处理,还用到镂空、掏膛、饰效等制玉工序。接下来是线条,玉器上的线条大致分为阴线、旧线和线条组合,均由铁制或较硬的石英岩矿物加工成器雕刻而来。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