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造型近看玉 古玩界鉴定玉器把握技巧
时间:2012-02-29 10:43来源:网络 作者:老山玉器 点击:
次
古玩界鉴定玉器时有句行话:“远看造型近看玉,拿在手上看刀工。”何谓“造型”,即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玉器作品,例:雕有斧形下颚的战国玉龙、汉八刀的玉猪、游丝毛雕的...
古玩界鉴定玉器时有句行话:“远看造型近看玉,拿在手上看刀工。”何谓“造型”,即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玉器作品,例:雕有斧形下颚的战国玉龙、汉八刀的玉猪、游丝毛雕的汉玉舞人、鸡心佩等等。当你熟读牢记了作品的时代特征后,看到一件作品时,远看造型就能初步断为哪个年代。在这里,笔者向大家推荐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大集》一书。此书图文并茂,编辑的玉器绝大部分是出土的“标准器”。至少在时间下限是明确无误的,初涉收藏者经常翻阅,“按图索骥”,必将获益匪浅。 接下来要近看该作品用何玉材制成。大家知道,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很多用俄罗斯玉、青海玉制成的仿品。据笔者所知,1公斤的上等新疆和田玉价格约为2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同重的青海玉充其量不过上千元。而且在被开采、使用年限上,前者是“爷爷辈”,后者不过十数年光景。试想,断代为汉玉猪的作品怎么有可能是用青海玉制成,也就是说用青海玉之类加工而成的玉器必定是新品。 “拿在手上看刀工。”玉不雕,不成器。古代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雕琢玉器只能用解玉砂来研磨。而现代工艺是用高速旋转的雕机,由于转速不同,肯定在所加工的玉器上留有不同的痕迹,特别是阴刻线等尤为明显。这些细节一是囿于加工手段不同,二是经济利益驱动,往往是无法兼顾的。即使仿品为了达到“作旧”目的,总是省去最后一道打磨工艺——用布壳抛光,使整体作品呈现“旧气”,但我们还是能从这些最细微处明察秋毫。 仿古玉器的始作俑者往往是研究与制作脱节,研究者可以熟知各时代作品的特征,但工匠们只会制作,有时为使产品易销,刻意追求视觉上的美观,“画虎不成反类犬”,制成的作品容易辨别。而一些仿古高手则不惜工本,自己集研究设计和加工制作为一身,改进生产工具,例如用转速很慢的玉雕机精工细作,以求达到与旧玉器同样的加工效果,最后又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打磨,仿品确实惟妙惟肖,与旧品难分伯仲。但古人“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以传世品为例,由于长时间佩戴在身,经常把玩,加之人体的分泌物、空气的侵蚀、双手的盘摸,经年累月,在玉器表面特别是镂雕处所形成的浓厚包浆,却是仿古件难以仿制的。
--远看造型近看玉 古玩界鉴定玉器把握技巧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