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玉收藏者达数百万 民间收藏大有可为
时间:2012-02-29 10:43来源:网络 作者:老山玉器 点击:
次
由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中国古玉器研究会、文化艺术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收藏快报社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民间古玉展》将于2007年10月9日至10月13日,...
由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中国古玉器研究会、文化艺术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收藏快报社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民间古玉展》将于2007年10月9日至10月13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隆重举办,这一消息,对古玉收藏者无疑是个好消息。 据了解,此次展览规模大、品位高、文化内涵丰富,300余件古玉器,历史跨度长达6000年。其中,不乏周代青玉凤柄人首宽匕、西汉蓝晶夔龙佩等传世精品。更为令人瞩目的是,10月9日下午,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著名玉器鉴定家张广文、周南泉、雷从云、汪遵国、侯彦成等将在本次展览的“古玉器研究高层论坛”上发表精彩演讲。为此本报记者先行一步,采写了部分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民间收藏值得鼓励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先生认为:“民间文物投入市场,进入流通领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民间文物市场,历朝历代都有,而且经久不衰。” 他认为,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各种各样的文化遗存像散沙一样无处不在,如果仅靠国家文物部门做收藏和保存,是非常不够的。历朝历代那么多的珍贵文物能够流传至今,民间收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国泰民安,民间收藏也逐渐形成热潮,已成为人们执著追求的一项重要活动。文物收藏保存不能光靠国家操作,民间收藏触角无处不至,其力量也无穷无尽,国家收藏和民间收藏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是保护文物避免损毁、失传的正确途径。 他认为,此次中国古玉器研究会自筹资金在中华世纪坛举办《首届中国民间古玉展》,就是民间收藏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著名玉器鉴定家周南泉先生说,大约距今10000年前,中国许多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畜牧业,开始制造磨制的石器,人类从依赖天然赏赐过渡到生产经济阶段。 研究才能知古而观今 南京博物馆研究员汪遵国先生饶有兴趣地说,我有幸参与长江下游重要遗址的发掘,对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诸文化玉器均有所研究,尤其关注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 研究良渚文化,需要对良渚文化存在时间与空间做科学的界定,对良渚文化的发展脉络,良渚文化之后的马桥文化以及其后的夏文化、商文化,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良渚文化时期,古人的物质生活已达到相当高的文明程度,所以研究才能不断提高鉴赏能力。 此次,《首届中国民间古玉展》亦有良渚玉琮和玉镯等精品展示,说明中国民间藏玉具有很大的文化底蕴,知古而观今成为其显著特色。 给齐家文化玉器以更多关注 著名玉器鉴定家雷从云认为,齐家文化玉器,至少在清中期之前,已被关注,受帝王喜爱。齐家文化玉器,是黄河上游地区考古的重要发现,是考古工作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目前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甚少。直至近年出版的玉器著作还认为,齐家文化玉器的种类仅有十余种,其功用主要是工具和礼器两类。著录照片几乎全部为简单粗糙、素面无纹的玉刀、玉璧之属。不少人将其定为“良渚玉器”、“龙山玉器”、“新石器时代玉器”或“夏商玉器”。甚至还有博物馆的业务干部将一些难得的齐家文化玉器精品斥之为伪作而将其拒之门外。 此次,《首届中国民间古玉展》展出了非常精彩的齐家文化古玉,这不能不说是民间收藏的一大进步。 宫廷玉器与民间玉器血脉相连 我国著名玉器鉴定家张广文说,宫廷玉器简单地说就是由宫廷监督、组织制作的玉器。 从明代开始就有督造机构。虽然明代玉器传世品很多,但宫廷玉器比较少。因此,宫廷玉器与民间玉器基本上是不区分的。 明代玉器分为早、中、晚三期:明早期玉器多选用白玉,玉质较好,雕工精致,有宋元玉器的遗风。明中晚期玉器,北方与南方有所不同。北方玉器器型粗犷浑厚,雕工刚劲有力,但加工较粗。鉴定家常讲的“粗大明”,即指明代玉器粗而浑厚。明晚期苏州一带制玉,选料精细,讲究工艺技巧,所制玉器精巧玲珑。 清代的乾隆皇帝爱玉成癖。因此,清代宫廷玉器制作和使用达到了高峰,从数量、品种、加工技术、装饰纹样等各个方面已达到玉器发展的顶峰,并持续至嘉庆初年。 清代玉器造型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仿汉代玉佩饰。佩玉是清代宫廷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种--中国古玉收藏者达数百万 民间收藏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