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备受关注的六安双墩一号汉墓考古发掘揭幕仪式在考古现场隆重举行。此次考古人员不光首次向社会公布了9个多月以来古墓发掘的成果,而且有关专家已经确定墓主人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墓葬附近有多个陪葬墓 双墩汉墓位于六安市三十铺镇双墩村境内,为并列两座大墓,其中一号墓位于正在修建的合武铁路的路基上。发掘工作从去年3月开始,首先考古人员对墓葬及周围进行了考古钻探。 在墓葬封土西侧发现了三座并列的小型西汉墓(为陪葬墓),在西南面发现一车马坑(为陪葬墓),在东北面发现一残坑。考古人员对三座陪葬墓和车马坑进行了发掘。小型汉墓均为凸字形斜坡墓道的土坑竖穴墓,墓道朝东,棺椁已腐朽。有的墓葬被盗,随葬品有鼎、壶、罐、钫、灶、五铢钱等。车马坑长28米,南北向,由斜坡道和车马坑组成,其中斜坡位于北侧,坑内四壁用木板衬帮并用木柱撑挡,坑内也有木板衬底。车马坑早期被盗,根据现场遗留物判断应该是在唐代。考古人员在里面发现了8匹马遗骸和4辆车残迹,另外发现了100多个铜车马饰件和车的残片等。 “黄肠题凑”保存最为完整 从去年4月开始考古人员对一号墓葬封土进行发掘,由于发掘期间阴雨连绵,加上墓葬土冢巨大,发掘工作难度很大。至10月封土发掘结束,露出墓口。10月中旬发现木椁墓室和外藏室。该墓封土高11米,墓葬平面为“中”字形,东西向,由前后墓道、墓室组成,全长45米。其中墓坑长17米、宽12米,墓口距离墓底10米,墓室为“黄肠题凑”木结构,保存相当完好,南西北三面为“题凑”,东面为门,正对墓道。“题凑”内有木椁、石椁各一个,石椁内有双层木套棺。“题凑”外有一周外藏室,方木结构。 现场考古人员告诉记者,根据史料记载,“黄肠题凑”结构属于西汉诸侯王陵特有的葬制。目前这类墓葬仅在北京、河北石家庄、陕西西安、江苏扬州、湖南长沙等地有过发现,均为诸侯王或王后的陵墓,而在我省尚属于首次发现,这说明墓主的等级很高,属于当时诸侯王一级的人物,而我省目前发现的古墓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一个。 另外,墓门上有一块隔板,两边分别刻有“南北”二字,表明该墓坐西朝东,木门东北从第一块木头开始还分别标明“上一”、“上二”一直到“上七”,这些数字也告诉人们墓葬的建筑顺序。外藏室由木桩构建而成,用穿榫和木桩隔成区间,每个区间器物都和墓主人生前生活状况相对应,充分反映了汉代“视死如生”的丧葬习俗。 墓室在唐代就遭到盗掘 昨天,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双墩汉墓曾被盗掘,考古人员根据现场遗留的器物和盗掘工具,确定其早在唐代就遭到盗掘。盗墓者已进入主室棺椁内,木椁、石椁均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棺室内的随葬品已遭受盗掘和损坏(漆木器)。从盗洞及椁室内清理出大量遗物,有漆木器残片、铠甲片、五铢钱、玉器、金箔、银箔、封泥和植物种子、果实等。虽然墓室里的东西几乎被盗掘一空,但让考古人员欣喜的是,随葬品较丰富的外藏室保存完好,仅在后室内就发现20件铜壶以及木车、木马、木俑等。 为“古六安国”找到了源头 在出土的诸多精美随葬物中,不仅有铜器、玉器、漆器、木器等,而且不少漆木器贴有精美的金箔或银箔质的飞禽走兽图案,光洁温润。而且最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一些铜器上还有“共府”字样的铭文。与史书上记载的六安国第一代王“六安王”刘庆对应。这些文物做工精湛,精美华丽,属于奢华物品,非常人所使用。 考古人员还发现在该墓出土的封泥上模印有“六安丞”等文字。所谓“封泥”就是西汉时期,人们为了文书保密,在卷起的竹简的一头,用特制的泥将其封好,再盖上官府的印信,史书记载,“丞”即分管王室饮食的官员。另外考古人员又根据墓内出土有“五铢”钱等随葬物推断,墓葬时代当在汉武帝封六安国之后。昨天,负责该墓葬发掘的省考古所的汪景辉研究员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根据出土文物等资料,已经确定墓主人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昨天六安文物局局长也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他告诉记者,目前出土文物上的铭文和《史记》、《汉书》上记载的第一代“六安王”刘庆的记载非常吻合,虽然目前墓主的棺木还没打开,但经过各路专家的综合分析,此墓葬就是刘庆的棺木。胡局长说:“该墓葬的开启也为‘古六安国’找到了源头。” --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墓主确定为第一代"六安王"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