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玉器,保值增值自是原因之一,但更多的是文化和思想层面的体现。乾隆时期的琢玉技艺更是达到空前的高峰,因此,目前玉器拍卖排前十位的大部分是乾隆玉器。 “石之美者,玉也”,这是《说文解字》里对玉的解释,说白了,玉就是一块美丽的石头。 从矿物学的角度分析,玉有两种,一种是角闪石,也叫透闪石,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硬度大约在6-6.5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软玉,如新疆和田玉、河南南阳玉、辽宁岫岩玉等;另一种是辉石,硬度大约在6.75-7度,比软玉稍高,传统上称为硬玉。翡、翠、玛瑙等属于此类。玉和中国人结缘已有上万年之久,被古人赋予灵魂,将其特性归纳为五德:仁、义、智、勇、洁,故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 中国是最早使用玉石的国家之一,早在蛮荒时代这些美丽的石头就被先人们磨光穿孔,佩带于胸颈前。按照传统的划分,中国历史上曾有三次制玉高峰:上古、中古和清中期。上古是指新石器时期至夏、商、周三代,中古是指汉至宋代,清中期也就是乾隆时期。汉以前,玉器主要作为神器、礼器而存在,上祭祀天神,下显示王权,被用于玩赏的成分极低,更多是一种身份、地位的体现。到了唐宋时期,玉器已开始出现世俗化倾向,琢玉技术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而到了元明清时期,除继续继承前代玉器特点的同时,琢玉题材受当时文人书画的影响,出现了碾琢文人诗词和写意山水画的玉器,并镌刻名家款识。尤其是乾隆时期,琢玉技艺更是达到空前的高峰,目前玉器拍卖排前十位的大部分是乾隆玉器。 新疆和田地区是传统的优质玉料产地,所产玉料以青玉居多,碧玉次之,间有白玉黄玉和墨玉,极其珍贵,羊脂白玉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乾隆时期,平定了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乱,收复准噶尔地区,保证了优质玉料的来源。再则乾隆帝本人爱玉成癖,是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比拟的,他经常亲自参与玉器的制作,突破了“玉不琢不成器”的传统观点,提倡“良玉不琢”,并且注意保留古玉上的沁色,甚至有意保留一些粗糙的玉皮子,利用沁色与原玉质的差别,进行雕琢,行内人称“俏色”。翻看近几年国内外的玉器成交记录,创出高价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乾隆玉”。如果是名家收藏,再沾有乾隆二字,无论大小,都会成为各路买家争夺的目标。 2006年11月28日香港佳士得拍卖的清乾隆白玉鹿鹤同春双耳活环瓶,高度28.5公分,玉料白色,有沁斑。瓶腹一面浮雕山岩梧桐,一鹿昂首挺立,一鹿卧而回首。梧桐枝叶茂盛,蝙蝠飞舞其中。另一面浮雕苍松翠柏,林木苍翠之下一对仙鹤回首相依于太湖石上,蝙蝠绕于空中。古人称鹿为仙兽,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有“六合”同春之意,亦有富贵长寿之说,松称“百木之长”,长青不朽,梧桐是灵树,传说能引来凤凰,蝙蝠,谐音“福”,也是寓意吉祥。集如此祥瑞的纹饰于一体,可见琢造者匠心独运。此器成交价1132万港币,为伦敦N.B.Pilcher之旧藏,类似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 2006年11月28日香港佳士得拍卖的清乾隆白玉双兔饰,长5公分,白玉,立体圆雕,双兔相伴,翘首回望,口衔灵芝并卧,灵芝枝叶为底。此器可作镇纸,也可作小型陈设。造型简洁明快,刀工精湛,打磨光亮。兔子是祥瑞的征兆,灵芝寓意健康长寿,成交价102万港币。 “乾隆玉”之所以屡创高价,自有其历史的主客观原因。乾隆时期,随着疆域确立和政治局面的稳定,国力昌盛,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步,财富的空前积累为奢侈享受提供了条件,精美艺术品受到皇室贵族的特别垂注,在当时的宫殿、苑囿内,几乎到了无一处没有玉的程度,宫廷成为最大的玉器典藏地。并且当时的制玉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已形成由专业画师设计绘稿,匠人依稿样雕琢的专业化、行业化的操作模式,苏州、扬州都是当时有名的琢玉中心。 清代雍正之后,玉器使用的范围日益广泛,至乾隆时期,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专门的饮食器、陈列器、祭器、丧葬用品和装饰品等,并且当时的摹古之风在琢玉工艺中亦很盛行,不仅仿造部分古代玉器、犀角器等,还用玉仿造大量先秦时代的青铜器。 2004年4月香港佳士得拍卖的清乾隆和田白玉活环双耳万寿纹碗,碗直径31.7公分,玉质洁白无瑕,双耳为夔龙形,各衔一环。两只圆环为整玉雕成,在耳上活动自如,故称“活环”。碗身雕刻寿字图案,线条细致,典型乾隆工,当属御用,成交价约为1933万港币。 2006年11月28日香港佳士得拍卖的清乾隆白玉雕上方山角杯,高度16.7公分。玉料白色,仿犀角杯雕琢而成,当中阴刻“大清乾隆仿古”款,留白处刻乾隆御题诗,钤“太”、“卦”印。此杯采用高浮雕、镂雕技法,工艺娴熟,图案层次分明。杯上刻画的意境与乾隆御题诗甚为相符。此杯成交价1132万港币,属孤品,尚未找到相同的传世例子。 &--美玉无价 “乾隆玉”极品再现藏界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