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约来到袁嘉骐的工作室,恰好有人用麻袋装了块“石头”来找他。“石头”脸盆大小,外表呈光润黑色金属光泽,断面茵绿如青苔。袁嘉骐让记者“使点劲猜猜这‘石头’价值几何”。记者斗胆报出天价“50万元”。袁嘉骐微笑道:“后面还要加个零,这是块翡翠。”他随后接受委托,要将其雕琢成美玉。
1997年9月,袁嘉骐荣获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0年9月,他牵头成立了一家工艺品制作企业。他说:“玉石原是王侯将相玩赏之物,我要让美玉走近普通百姓。”
人物档案 姓名:袁嘉骐 职务:湖北袁嘉骐玉雕艺术馆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出生年月:1954年7月 最喜欢的书:哲学家李泽厚的著作 最喜欢的歌曲:黄河大合唱 最崇拜的人:毛泽东 最喜欢的运动:钓鱼 抵住诱惑留在了武汉
从艺20多年的袁嘉骐,创造了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玉雕艺术品,代表作《佛光普照》被誉为玉雕史上的“旷世极品”。但他的生活依然十分简朴。
新加坡一个珠宝富商求贤若渴,想招袁嘉骐,答应给他别墅、小汽车和丰厚的年薪以及高比例的利润分成,请他一家出国定居。深圳一家珠宝公司来武汉“挖”他,深圳市领导也亲自出面邀请,承诺给最好的条件,建设“大师工作室”。1999年,袁嘉骐亲自去深圳考察,准备赴深发展。
回汉后,省文联领导找袁嘉骐做工作。他感情的天平立刻发生倾斜。尽管人家对他说,武汉文化市场相对疲软,没有深圳购买力强,但他认为,深圳那边商业气息较重,对艺术美学的追求不足。而他从1岁起就生活在武汉,对家乡还是有份眷念。“湖北培育了自己,人要讲投桃报李”。
经过有关部门牵线,武汉一民营企业愿投资,发展玉雕业,几百万资金马上到位。公司很快注册下来,袁嘉骐有了一定股份,他要探索艺术家和企业家的联姻,在荆楚大地上传播玉雕工艺。
几百万买的玉被扣了 在诸多艺术领域里,也许玉雕最为冒风险。当年,袁嘉骐携款几百万前去新疆和田买玉,不料突陷险境。 采玉有个原则,叫“不熟不做”,即先交朋友再买货。买玉人常常一带几百万,如果不是彼此了解,不然即使先给了货,中途也容易被“吃黑”。
袁嘉骐在当地行内有相当影响力,他发出信号后,一些固定原料商纷纷前来通信息。有个顾客手上有几十块白玉石头,总重约一吨。通常人们都认为买玉要靠“赌”,但经验丰富的袁嘉骐眼光犀利,一看就知道这东西超值,马上买下原料,办妥手续。
正去办托运的当口,突然响起尖厉的警笛声。 只见一辆警车飞驰而至,呼啦啦跳下来30多个公安人员,声称要查扣非法购买的玉石。还好袁嘉骐亮出“大师”身份,对方才没有给他戴手铐。正当他心急如焚之时,武汉合作老板打来电话:“先保人,东西看轻点。” 他后来了解到,原来是眼红的竞争对手向公安部门举报他非法买玉。 两个月后,经过多方协调,事情查清楚了,袁嘉骐终于取回货品。
坚守“玉不琢不成器” 谈到玉器,袁嘉骐的挚爱溢于言表,“玉是大自然传出来最美丽、最圣洁的信号”。乱世藏金,盛世玩玉。袁嘉骐觉得,玉雕艺术应该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
玉器市场并不纯净。有人用玻璃注胶上色,以十倍以上利润率赚黑钱,欺骗消费者。同时,在南方市场,出现了激光成型等批量化生产,十分钟就能得到漂亮的玉件。袁嘉骐认为,制造而非雕琢的玉器,看似精致,却失去了“玉不琢不成器”的手工趣味。
袁嘉骐本来也可采用机器生产,扩大市场供应量,但这种做法“对市场无疑是毁灭性的”。出于一种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他执着地坚持手工雕琢玉器。
琢美玉如同铸名剑,需要时间。第一年,袁嘉骐和他的弟子们潜心制作,生产了一批精致的作品。 第二年,这些产品开始面向市场。袁嘉骐记得,第一笔业务,是北京的民企老板慕名来购买。他看到几个中小件,十分喜爱,立刻表示,这些全都要了。很快,二三十万元货款全打到账上。回去送给朋友,都非常喜欢这样别致的礼物。
2003年,业务多了起来,大的数十万元,两三万元一单的小单也不少。
让玉器更加市民化 依据玉器的材质,袁嘉骐做了很多构思精巧的精品,这些大中型玉件价格多在数十万元以上,不少甚至以百万元论价。2004年,袁嘉骐玉雕艺术馆在武昌开馆,展出的200多件玉雕晶莹剔透、栩栩如生。袁嘉骐心疼自己的心血,很多都舍不得卖。这时,他更愿意开发普通玉件,供应大众消费的饰品。
作为收藏品,选好题材很重要。袁嘉骐认为,现代题材一时流行,过几年就成了垃圾,而最为隽永的则是佛教题材和诗词刻画意境,它们积淀千百年,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被淘汰。
两--让玉雕产品更市民化-袁嘉骐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