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公布10大考古发现
本报讯(记者 李元涛)昨天,云南省文化厅公布了“十五”期间云南省重大考古发现,这也是一向谨慎严谨云南考古首次评选出10大考古发现,全面向公众公布云南考古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全省最著名的10多名位考古专家对10大考古发现作出了详细解答,从1亿8千万年前的恐龙化石发掘到南诏国古都遗址,10大发现填补了中国考古方面的多项空白。发现为恐龙家族增添了新成员,为人类起源、新旧时期时代研究、古滇国研究找到了有力佐证,为云南乃至中国考古作出了巨大贡献。古人类生活遗址发掘主要沿金沙江和澜沧江两条流域居多;另外分布在滇中、滇西地区的发掘则填补了古滇人生活遗址的发掘,帮助大理南诏国研究提供了有力佐证。 “群众对现代考古工作并不是很了解,通过这样的评选可以提高人们对考古工作的了解,将产生巨大影响。”云南省考古研究所杨所长告诉记者,由于考古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过去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次评选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对提高考古工作质量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这些发掘地多数在偏远山区,在反映了考古工作者们取得的成绩外,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考古工作者的辛劳。”杨所长说,由于云南地处边疆,受地域的限制不可能像中原那样发掘出大量有价值的文物,但是在侏罗纪时期恐龙化石发掘、人类起源、青铜器等领域是走在前面的。 “我们的许多发掘是受到世界考古界关注的 。”发掘元谋姜驿恐龙化石的郑良表示。 云南公布十大惊世考古 昨天,云南省文化厅公布“十五”期间云南省重大考古发现,这也是一向谨慎严谨的云南考古首次评选出10大考古发现。全面向公众公布云南考古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从1亿8千万年前的恐龙化石发掘到南诏国古都遗址,10大发现填补了中国考古方面的多项空白。发现为恐龙家族增添了新成员,为人类起源、新旧时期时代研究、古滇国研究找到了有力佐证,为云南乃至中国考古作出了巨大贡献。古人类生活遗址发掘主要沿金沙江和澜沧江两条流域居多;另外分布在滇中、滇西地区的发掘则填补了古滇人生活遗址的发掘,帮助大理南诏国研究提供了有力佐证。 1、元谋姜驿恐龙化石点 为恐龙家族增添新成 姜驿恐龙化石点位于元谋县姜驿乡,分布区较广,东至贡茶、新海,南至画匠,西达姜驿乡政府,北抵四川省会理县黎洪乡和江竹乡之间的区域,总面积近40平方公里,是云南省已知分布面积最大、恐龙化石埋藏最丰富的地点。 出土不少于6个个体的恐龙化石,其中3个保存较完整。其中最大体长达到了20米左右。 根据骨骼特征判断,本次发掘出土的恐龙化石一类属于原蜥脚类恐龙化石,年代为距今约1.8亿年左右的侏罗纪早期;另一类属于蜥脚类恐龙化石,年代为距今约1.6亿年左右的侏罗纪中期,此外可能包含侏罗纪晚期的恐龙化石。 姜驿恐龙化石点出土的是新类型恐龙,不同于云南其他地点及国内已知的恐龙,使云南恐龙增加了新种类;似哺乳爬行动物化石的发现为哺乳动物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如此集中的发现早中晚侏罗纪恐龙化石实数世界罕见。 2、富源大河遗址发掘 “我们等了几十年” 遗址位于富源县城东南约17公里的大河乡茨托村,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遗址面积约300平方米。洞穴系由三叠系石灰岩构成,洞前为一小古湖盆(曾经的湖泊),遗址西南部有大河自北向南流去。文化堆积在洞口和洞内均有分布。 文化堆积经测定年代大于距今3万年;下层测定年代距今4万年前。两次发掘共出土古人类牙齿化石3枚、石制品2000多件以及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上千件。此外,还发现了火塘、烧骨、烧土、颜料、人工铺垫的砾石地面等古人类生活遗迹。 富源大河遗址是一处古人类加工石器和居住生活的遗址,也是我国目前仅有的具有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文化——莫斯特文化特征的遗址。该遗址保存完整,文化内涵丰富,年代处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这一人类进化的关键时期。文化层中石制品和古人类化石同时出土的情况在国内少见;石器类型和加工技术独特,遗迹现象众多。它的发现不仅对了解当时古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提供了宝贵材料,而且对现代人起源和迁移这一学术界热点问题的研究、对旧石器时代中国和欧洲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兰坪玉水坪遗址 玉水坪遗址位于兰坪县通甸镇,前临澜沧江支流玉水河,为岩洞一岩厦型遗址。先后采集和征集到磨制石器、陶片、骨饰、动物骨骼等。1986年作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兰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掘发现,洞内遗址的上层堆积为新石器文化层;下层堆积为旧石器文化层,堆积中包含大量的打制石器、石核、动物骨骼。 出土的石器制作较原始,多为一次打击而成,未经第二次打击修整,大部分为刮削器和砍--云南公布10大考古发现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