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盛世收藏时期,有人称之为第四次收藏大潮。这四次大潮分别是:宋代、清代乾隆年间、民国末年和八十年代末至今。合肥的古玉收藏在全国历来享有盛名?本刊采访了以下几个收藏玉器的玩家,并展示了他们的宝贝。
李一松:收藏高古的回声 在收藏古玉的圈子里,李一松以收藏高古玉而闻名。李一松一直以特有的文化品位,独到的视角收藏他的宝贝,通常他只注重文化和年代,而不注重玉质。 说起李一松爱好古玉,可以追溯到童年,他的父亲一直从事古玉鉴定工作,在家自然经常谈及一些古玉文化、古玉知识,所以自幼耳濡目染,算得上是幼承家训了。但在他成长的年代,能够接触古玉的机会毕竟很少。 1995年,他进入合肥电视台工作,担纲制作“时尚广场”栏目,其中几期关于收藏的节目引起关注,受到好评。在制作节目的时候,他有机会接触到了古玉,立刻被它们的美轮美奂所吸引。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高古玉,散发着一种神秘的光彩,折射出一种精神图腾文化。 第一次自己收藏古玉是在1996年,是在宏村拍摄电视节目。当时,走进皖南山区,他就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所陶醉。扛着摄像机“猎艳”之际,在“厚德堂”门口他发现了地摊上摆放一块碧玉,这块方方正正的和田碧玉,散发温润光泽,一下子锁住了他的目光。拿起一看,后面有四个小孔,一打听原来是块清代民间的“帽正”,即过去有德之士镶在帽子上的饰物,代表着正人君子以玉比德。李一松拿起来便不肯放下,人家开价220元,他连忙付钱。平时只听父亲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哪想到还要还价呀? 这块玉买回来拿给朋友们看,大家都说没有买错,是真品。 小试牛刀,显了身手,李一松跃跃欲试开始了收藏古玉之路。 工作之余,他经常跑当时含山路一带的古玉市场,也频频向周边县市进发,几年下来硕果累累。李一松毕竟拥有相对渊博的古玉文化知识,对“文化期”的古玉更加钟爱。他认为那个时期古玉文化特质最为明显,除了祭祀、陪葬用途之外,还有避邪的寓意,象征权力、财富、贵贱,附有诸多神秘色彩。玉石雕刻讲究生命意象,像玉鸟、玉鹰、玉蝉和玉蚕等蕴含生命图腾文化,对生命现象满怀崇拜之情。 谈到收藏古玉的心得,李一松说用他们的行话说他更加喜欢“捡漏”,这不仅是买到了物有所值的绝世之品,还反映了一个人的眼力。他脖子上有一个“玉蚕”挂件,乍一看平平常常毫不起眼,但内行人一看就是传世佳作,这就是“捡漏”的成果! 他有一帮玩玉的朋友,大家平时不仅一起交流欣赏,还经常一起去“淘玉”。一个星期六的上午,他因为头天工作太晚而在家睡懒觉,快十点了一个朋友打来电话,说他们在城隍庙看到了一件好东西,大家一轮轮地还价就是还不下来,要他快去看看。那时,城隍庙玉市一般赶早,通常十点多钟已经下市了。他不抱希望赶到玉市时,看见一帮朋友正聚集一起议论,大家见他来了,焦急地对他说:你赶快上去还价吧。原来是一位外地老者手里拿着几块古玉,其中一块殷商时期的柱形“玉蚕”被大家一致看好,可是就是价格谈不妥。 李一松装着漫不经心的模样来到老者身边,先递上烟套近乎。问老者是哪里人?这样了解了地域,知道是安庆来的,玉的品质应该不被怀疑。一眼看到老者手中的“玉蚕”时,他也不由地怦然心动,朋友们的眼力果然不错。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古玉,属于礼器,很有文化含量。可他是个沉得住气的人,先说雕粗糙,后称自己和这块玉有缘。结果三说两说,老者竟然同意只用朋友们还价一半的价位卖给他,让那帮朋友眼红透了,大家不肯放过他,拽他下饭店狠狠宰了一顿。 李一松说,这件事也是玉文化的一种小小体现,真正爱玉的人并不看重玉的价格,宁愿白送给有缘的人,所以才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当时买的便宜了,自己于心不忍,又买了老者其他的几件玉器才算安心。这件“玉蚕”到手四年来,从来不喜欢佩戴挂件的他再也没离开过身。 今年元旦,王红梅开通了“红梅玉石网”。把玉石做到了网上,这王红梅一定是时尚亮丽之人。见到王红梅果然如此。她在省企业家联合会从事信息网络工作,是中国企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接触比较前端的文化信息。 说起开通“红梅玉石网”的初衷,王红梅说,起因是身边的朋友们常常买假玉,上当受骗。王红梅称自己一直是个大“玉迷”,见到玉就走不动路了。她平时不仅投入精力和财力,去玉市淘宝,与朋友交换,还订阅有关玉石的书报杂志,上网查看相关资料,在拥有了大量关于玉石的理论知识后,她决定建立“红梅玉石网”站。在网站,王红梅经常撰写文章,定期更换。为了保证网站质量,充分体现自己特色,她的网站采取不互动形式。只要登录“红梅玉石网”就可以查询不仅有玉的产地、质量、工艺制作等方面的知识介绍,还有鉴定方法以及佩戴常识。 玉有千姿百态、五颜六--玩玉者[图]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