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者。”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西周以来“比德于玉”的思想,强化了玉德观念。玉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中国人一贯崇尚的人格、情操、信念等形而上的境界。
艾未未,著名当代艺术家、建筑设计师。在艺术创作之余,亦喜收藏,好古玩。以下是《东方艺术· 经典》对艾未未、路青夫妇的特约采访,艾未未在其中讲述了他们与古玉的缘分和独特的收藏心得。 在老故宫博物院工作过的那志良写过《中国古玉考》,他解释了古玉器每个形状的意义。 但他的解释肯定不是完全准确的。中国有个特征,就是以古人说过什么为据,所以不管有多少文本,基本上都大同小异。里面满是似是而非的描写和陈词滥调。中国人没有习惯准确地描摹一个东西。有传说,有猜测,有莫名其妙的推论,但从不把事情确切的是什么说出来。比如说这块玉珏,它是环状的一块玉,上面开了一道缺口,有人说是耳环,因为它经常在头位的旁边出现,但它怎么个环法,怎么戴,简直没有人知道。它们中大的非常大,小的又非常之小,在形态上又如此不同——有立体的,也有薄片;有的单面有功,有的双面有工;相隔的时间会相差到几百年。有的同一个东西,两面工的时间不一样。像这个,这一面就是西周的时候刻上去的,而另一面,就是战国工。是相隔几百年以后,又在上面添了工。没有人给出准确的说法。但我可以排除地说,第一它不是饰物,因为它的功能大于饰物。如果它是饰物,就会被改造,让它更好看;但如果它很多很多年都不变的话,那就说明它是个礼器。里面包含的某种含义是不可变的。而它的环状带口的东西一直就没有变。不管在中国什么地方发现,相隔多少年,这一道是永远不变的。早期在红山文化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春秋战国是它最后的时期。 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什么冥器,所谓冥器,是死后才能戴的。但我们现在发现很多都有了用过的痕迹,只有长期用才会变成这样。这就说明,它生前是被人长期使用着的。现在的猜测是,因为出土时它在人的头部出现,就被认为是耳饰,但据我看,这种说法很不可靠。还有一种说法,是军人带兵出征的时候,皇帝赏给他一块玉珏,意思是你不必回来了,可以战死。这些说法都充满了神秘色彩,但和中国大多数古器物一样,没有准确的文字记录。这让我们感到远古的逻辑和我们今天的逻辑不一样,因为用我们今天的逻辑套不上去。这就说明我们不但和外国接不了轨,和我们自己也接不了轨。 璜,也是一个很大的家族,我们在今天也根本说不清楚、说不完。它组合起来是个环,它制作的时候很有意思,并不是做成一个环切成三刀,而是同样一个东西切分后以精确的角度和形状组成一个环。像虎形、鸟形、鱼形的,它的制作工艺是很多年都不乱的,它的规矩是非常严格的,很像中国的明式家具,也许在某些细小的方面诸如用料、用漆等上有些变化,但实际上它的理性的处理方式是一样的。 从这种工艺的一致上,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古人已经有型制和加工质量上的控制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在盗版就已经很有研究了。是一个很懂COPY的国家。 我喜欢早期商周时期的玉,那个时候都是礼器,和美学以及神秘的宗教有关,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品,同时又有它的功能,有着携带者对天、宇宙、人的某种理解,对这些器物抱有敬畏之心,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东西。到了春秋战国,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礼崩乐坏”了。有钱人都可以戴了,到汉代就很张扬了,是富贵和权势的一种炫耀。到了明清以后,文人又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但最早的玉器表明,人已经将物质的东西转化成了精神的载体,因为它不实用,而且耗如此大之工,达到如此完美的境界,在今天看来是很反动的。花若干年选中一块美丽的石头,把它研磨、切割,把它做成一样东西,还不知用的什么方式,是贵族的收藏还是朋友间的馈赠,都让人不可想象。 其实我们可以大致分出玉器的时代,但我们仍然无法说出它在那个时代的功用。 在我看来,这些玉器不是什么首饰,但它比什么首饰都好看。它的光泽,是打磨出来的;它深深的缺口,一定是有含义的,而不是个功能。它为什么要有缺?为什么要裁一刀?就像鼻子,它不是由审美来完成的,而是通气用的一样。 那时候传下来的东西,肯定会包含某些哲学理念,只是我们不知道那些哲学理念是什么。 说到它的艺术价值,就看你怎么说了。比如说,太阳的艺术价值在哪儿?它(玉器)是一个人造的形体,人为什么会造一个没有用的形体?别的动物是不会这样做的。按道理人在争取生存的过程中,是不会造一个没有用的东西的。它耗掉很大的财力、物力、时间,人们会修饰一个“宝马”说它速度快,几个缸,多漂亮,但这些都是有用的, 这些玉器是在奴隶制的时候产生或者在更早时期。这和经济条件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已经意识到要用这样一个东西去证明什么,或者以此达到心理上的安慰。 我不认为玉器是奢侈品。如果是他身上的必需品的话,也就不是奢侈品了。当我--玉器不是奢侈品艾未未、路青的古玉藏识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