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午,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内,一场由多名著名文物专家组织的免费鉴宝活动吸引了千余名收藏爱好者。而参加鉴定的3000余件藏品中,仅有1成是真品。 来者众多共发500个号 昨天早上6时许,潘家园旧货市场内的现代收藏馆门前已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收藏爱好者。“活动前,我们几乎未做宣传,没想到消息不胫而走,来鉴宝的人竟如此之多。”活动的主办方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和潘家园国际民间文化发展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 昨天9时许,鉴宝活动在该馆二楼多功能厅准时开始。著名古陶瓷鉴定家杨静荣、青铜器鉴定家贾文忠、古玩具鉴定家张德祥等文物鉴定界的大腕悉数到场。“我们先期发放了300个号,可排队的人还是很多,不得已又多发了200个号。”至昨天12时活动结束,共有3000余件文物进行了现场鉴定,而其中9成为赝品。 数张“清明上河图”露脸 “我听圈内朋友提到这个活动,马上坐飞机从外地赶来了。”一名张先生说,他几年来在文物收藏上花费了数万元,而他对自己的收藏也很满意。“这次来鉴宝,只想让专家确认一下,没有别的意思。”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收藏者都认为自己的藏品是“宝”,少有人虚心面对此次鉴定结果。 随后,在鉴宝过程中,发生了滑稽的一幕。几名收藏爱好者先后拿出“家传”的《清明上河图》,都称自己的是真品。“这些都是仿制品!”等到现场专家的结论一出,几人全部变了脸色。昨天的另一项统计数字表明,平均每名收藏者都带来6件左右的收藏品。“由于目前的拍卖市场火爆,而股市又相对平静,许多人都转行做起了文物方面的投资,其中投资心切的人不少。”活动组织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 真品虽少但也有精品 “这当中虽只有300件左右的真品,但其中称得上‘宝’的却很少。”昨天下午,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但是,当中也有精品让专家叹为观止。其中,一个约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连环相套的木质玩具最引人注目。记者看到,该玩具分作十余层,最外层如鸡蛋大小,最内层只有绿豆粒大,而每层仅有蛋壳薄厚,“以此可见古代木工技艺的精湛。”古玩具鉴定家张德祥说。此外,战国时期的一块玉璧和一对清中期的红釉赏瓶也十分罕见。 --三千民间文物九成是赝品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