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毛泽东同志逝世3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放眼望去一片红色的,远不止这些,还有我们的收藏圈和拍卖市场。
红色收藏对收藏者而言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六七十年代人们对主席像章、革命宣传画等的收藏就已经开始了。而近年来,这股红色风潮更是席卷全国和各大拍场。
著名油画家陈衍宁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估价300万~400万元,而成交价则达到了1012万元;著名红色邮票——《全国山河一片红》四方连以88万元成交;而作为另一重要红色收藏项目的“7501”主席用瓷也不甘落后,一件 “梅花一品锅”拍出了27.5万元高价——一个接一个“点燃”拍场热情的红色经典,让人不禁想起毛主席当年说过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红色收藏的项目很多,除了油画、邮票、连环画、古籍文献外,被贴上红色标签的“文革瓷”也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员。
“所谓‘文革瓷’,是指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10年间各地陶瓷厂生产制作的带有‘文革’色彩的陶瓷器皿,以及后来生产的所有具备文革典型风格的瓷器,如以工农兵形象、样板戏题材、毛主席语录等为题材的装饰瓷件、生活器具、雕像等,均统称文革瓷”,北京匡时国际拍卖公司艺术市场部经理裴朝晖说。
主席瓷:一马当先红官窑
“1974年初,湖南、山东、江西等历史上三大名窑所在地接到了中央布置的一项任务,为毛泽东主席烧制一套生活用瓷。接到任务后,这三个省倾尽所能,精心制作,在1974年10月按时拿出了各自的样品。结果,景德镇技高一筹,被选中。1975年元月,上面正式下文生产‘主席用瓷’,取名为‘7501工程’”,文革瓷收藏爱好者李先生讲解道。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文革瓷”因鲜明时代特征而独具魅力,而“主席用瓷”则无疑是这一时期最高水平的代表。
其实,主席瓷有两种:一种江西景德镇生产的“7501”,也称“中南海瓷”;另一个是来自主席家乡湖南的醴陵瓷。醴陵瓷能成为中国近代名瓷,主要得益于清光绪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后出任过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的湖南湘西凤凰人熊希龄。相传熊希龄曾亲自携醴陵瓷入京,贡呈慈禧太后,并得到赏赐金牌。后来,这种釉下五彩瓷器名扬世界,并在五十年代末烧制了第一批主席用瓷。首批送往中南海的茶杯共60件,杯底印有“湖南醴陵”楷体字样及和平鸽标志。很多藏家将这两种为主席定制的专用瓷器称为“红色官窑”。
“红色官窑”成名较早,大约80年代就有人关注这方面收藏。到了九十年代初,拍卖市场一启动,“红色官窑”即平步青云。1996年,在太平洋拍卖公司举办的瓷器精品拍卖会上,一件“水点桃花”饭鼓拍出了66万元;1997年,广州嘉德拍卖会上主席用瓷第一次公开露面,当时作为拍品的红月季花碗尚有釉裂,但仍受到藏家追捧,以8.8万元成交;1998年,89件 “主席用瓷”被深圳一买家以1148万元的高价全部买走——“我认为,时至今日主席瓷已经涨到了很高的价位上”,裴朝晖说。
红色官窑不仅具有文物价值,它的工艺价值也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可以说代表了20世纪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红色官窑的生产可以说是集合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工匠来制作,它的艺术价值非常高,其中的精品都送往中南海,而剩余的被拣选出的库存瓷器则流落民间。据闻,1982年春节前夕,研究所曾将封存的部分“7501”连同其他库存产品一起当做福利分发给了本所职工,其中也包括试验时留下的釉上彩“水点桃花”。“‘7501’瓷非常稀少,我曾经见过一件‘芙蓉对花碗’,是由景德镇一位特级工艺大师亲手画的,碗内外的对花分毫不差,十分精美”,裴朝晖说。
文革瓷:潜力巨大红民窑
“我在‘太平洋’的时候,有一次去报国寺市场找一位熟悉的客户。他正好没在锁着门,我们就在等他的时间里到对面的一间店铺去转了转。一进门就一眼看见大厅中摆着的一件文革瓷摆件——‘河山任我重安排’。我们当时想把他上拍,但店主一开始并不答应,表示价位比较高,2500元。后来,在我们的反复协商下,对方答应了。结果,拍卖时受到了众多买家的追捧,最终以近万元的价格拍了出去”,裴朝晖说。
甭管是江西景德镇的“7501”,还是湖南的醴陵瓷,他--星火燎原-文革瓷[图]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