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郭德瑞有一手制作锦盒的家传好手艺,他用40多年的时间制作和收藏了800多个“宝贝锦盒”。本周,记者来到郭德瑞老人家中,听他讲述他与锦盒间的不解之缘。
■家藏800多锦盒 走进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里的郭德瑞的家,摆放在窗台前,一个占据了房间近四分之一的超大工作台上堆放着硬纸板、金丝线、绸布等制作锦盒的原材料,还有几个锦盒的半成品。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整整齐齐地摞满了大大小小的锦盒,里面放着他从潘家园等地淘来的各种物件。郭德瑞说,根据不同的物件给它们设计“衣服”是他最大的爱好。 ■用玉器换锦盒 一次老友聚会,一个朋友带着新近得到的一只雕刻精美的石猴让大家品评。郭德瑞对这石猴倒没多大兴趣,真正吸引他的是装猴子的锦盒。这个盒子一看就知道有些年头了。外表平常,压边的金线却熠熠放光。更令他惊奇的是,这个盒子里用的暗黄色衬布竟是一件清朝龙袍的前胸部分,在囊底还有一个耀武扬威的完整龙头。郭先生由此推断这一定是故宫里流传出来的老东西,他几次和这位朋友商议,最终以为石猴制作一个新锦盒和早年间著名的“四大怪”设计的玉器挂饰作为代价,才换得了这个宝贵的盒子。 ■手艺原是家传 郭德瑞制作锦盒堪称专家。 大栅栏里的廊房二条,清朝时这条街是闻名于世的玉器交易市场,基本上所有知名的玉器设计大师都住在这条街上。郭德瑞的父亲1919年从通州到这条街学徒,学的就是制作锦匣儿的手艺,后来师傅病逝,就把这份家业传给了郭德瑞的父亲。出生在这条街上的郭德瑞,从1950年就开始跟父亲学习做锦盒的手艺。学习认真、刻苦,对每道工序都严格要求的郭德瑞,手艺很快就得到了雇主们的认可。 1956年后,郭德瑞主要负责艺术品出口鉴定。做锦盒的手艺也就放下了,但拿着宝贝来找他做锦盒的人仍络绎不绝,做锦盒便成了他的副业。1996年退休后,有了大把时间的郭德瑞又重新开始了锦盒制作,而这一次他在锦盒的传统制作方法中,还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创新的设计想法。 ■曾到故宫仿制锦盒 有段时间,郭德瑞几乎每个星期都去故宫博物院。别人去是对文物感兴趣,可他只对盛宝贝的盒子情有独钟。在别人赞叹那些奇珍异宝时,他却在仔细研究制作考究的锦盒。每次去故宫都会详细记录下各种锦盒的糊法、盖子提梁的做法、挖囊的手法、边角金线的镶法和盒内衬布的选料,回家后就仿制一个。 虽然市场上的包装盒一般都比较粗糙,但只要见到制作考究,里面蕴含自己没有想到的设计方法的锦盒时,郭德瑞要么借看物件之名,仔细观察盒子的做法,要么就把盒子连同物件一同买下来,回家后再仔细琢磨,照猫画虎仿制一个,让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他有一套八方观音墨,其形状各不相同,有钟状的、有方的、有如意状的,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些墨并且能让它们能独立摆放,郭德瑞为每一方墨都制作了一个严丝合缝的小托,虽然制作起来很麻烦,但他还配了金边压线,做得十分精细。在盒套的设计上,根据八方墨摆放的顺序,在锦盒内挖了八个囊,将墨嵌入,这样即便是把锦盒立起来,墨也不会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