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鉴定专家详细解读翡翠国家标准 “处理”二字藏玄机 商家拿它蒙人 ■本报记者 唐榕 日前,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珠宝首饰检测中心来了一位要求检验翡翠的消费者,她在市内一珠宝店购买的这块翡翠,其鉴定证书上标有“翡翠(处理)”字样。 “当时我见到‘处理’这个词时,问售货员这是不是‘处理品’的意思。可售货员说,实际是这块翡翠在做成可以佩戴的饰品的过程中,经过切割、打磨、抛光、镶嵌等的处理方法的意思。”这位消费者在花了不菲的价钱买了这块翡翠后,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于是请求对该翡翠进行检测。 珠宝首饰检测中心主任赵达说,这正是个别商家惯用的招数之一。 猫腻 此“处理”非彼“处理” 赵主任介绍,国家标准中“处理”的概念是:非传统的、尚不被人们接受的优化处理方法,这个概念实际上主要是指对珠宝玉石本身的破坏。这种“处理”同珠宝玉石在做成可以佩戴的饰品的过程中经过切割、打磨、抛光、镶嵌等的处理方法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而商家在刻意对国家标准中“处理”的概念进行错误解释,就是误导消费者。 据了解,国家标准中翡翠只有两种命名方法:“翡翠”、“翡翠(处理)”。后者也可以标明具体处理方法,如翡翠(漂白、充填)。由此可见,只要是标明“翡翠”的货品,就应该是未经过任何处理的天然翡翠。 而“翡翠(处理)”则是经过后期人工处理,对翡翠本身已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二者在价格上是有很大差距的。 猫腻 此“A、B、C”非彼“A、B、C” 而在市场上,消费者大多只听说过“翡翠A、B、C货”,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国家标准。 据介绍,“翡翠A”就是国标中的“翡翠”;“翡翠B”指的是天然的、质量比较差的翡翠经过酸洗、充胶后加工而成的翡翠;“翡翠C”则是在“翡翠B”的基础上,在后期的充胶过程中,添加染料,使翡翠的颜色更加漂亮。客观上讲,翡翠B货和C货实际上也是在天然翡翠的基础上加工而来。 “翡翠A、B、C货”的说法虽然不符合国家标准,但它毕竟是一种长期的商业俗称,且勉强可以在国家标准中找到对应标准。而市场上所谓的“翡翠A、B、C级”的叫法,则充满了强烈的欺骗性。对于消费者而言,很容易误解为是天然翡翠,由于外观质量(颜色、水头、内部干净程度等等)的不同而划分的等级。 专家提醒消费者,对于声称“翡翠A、B、C级”的商家,应敬而远之。 猫腻 此“鉴定书”非彼“鉴定书” 许多消费者对所购翡翠的鉴定证书深信不疑,但一些无良业者却打起了“调包”主意,用真鉴定证书配上劣质翡翠。 据了解,送检鉴定珠宝和鉴定证书离开检验机构之后,实际便处于业内人士所称“非受控”状态。 而在这种状态下,鉴定证书与原送检珠宝是否完全对应,就取决于商家的内部管理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此,质检所珠宝检测中心主任赵达建议,消费者在购买首饰时,除要索取检验证书外,消费者还应该持首饰及检验证书到出具检验证书的鉴定机构进行复检,以确保所购货品同商家明示担保一致。 新闻资料 翡翠 是一种以硬玉为主的纤维状、致密块状的钠铝硅酸盐矿物集合体,其颜色多为绿、红、紫、蓝、黄、灰、黑等。根据绿色的色调、亮度和饱和度,翡翠可分为祖母绿色、苹果绿色、葱心绿、菠菜绿、油绿、灰绿等。 优质的翡翠是价格昂贵的宝石品种,是高档玉料。--“处理”二字藏玄机 商家拿它蒙人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