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是安阳考古史上最重要的一年。那一年,清代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鉴定出了甲骨文。107年后,安阳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从王懿荣到唐际根,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名字与殷墟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在发掘殷墟、探究历史真相的同时,他们也成为历史,或者即将成为历史。 “6分钟!在没有任何反对意见的情况下,通过了!”现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安阳站站长唐际根说。2006年 7月,他和代表中国考古学界在立陶宛世界遗产大会上做学术报告,就在那天,安阳殷墟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 考古第一代:李济、董作宾“1949年的时候,中研历史语言研究所是所有学术机关最完整去往台湾的。可以说,中国考古界的中坚力量基本都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 事长江晓原说。 李济也到了台湾。同时离开的还有董作宾等人,他们同样也是殷墟第一代考古的发掘者。 其中,董作宾是开始在安阳进行小规模发掘的第一人,而李济则是于1929年第一位使用近代考古学方法进行深坑发掘。李济后来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他一生最大的两项成就,一是将考古的教室搬到了田野中,另外一项则是殷墟。由于殷墟发掘受到国际考古学界著名人士的一致赞扬,李济于1938年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推选为名誉会员。 李济的学生、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认为,李济一生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建立了殷商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亦初创了中国考古学嗣后七十年间研究古代陶器、青铜器、石玉器方法的基础。” 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李济等人在条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坚持进行发掘,并未曾因战争停止。然而,他们却没有逃过那次席卷全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发掘工作停止。所有发掘出来的文物以及资料全部转移到西南大后方。这是殷墟发掘工作的第一次停止,那一场战争给殷墟带来的损害是无法估量的。 在日本占领安阳的那段时间里,殷墟考古几近停止。日本当时也曾组织发掘工作,但是,他们到底从安阳殷墟带走了多少资料,现在已经很难有具体的数据了。 这次停止一直持续到了1950年。 期间,唯一与中国考古有关的事,是1939年3月武官村村民在西北冈挖出司母戊大方鼎。 1949年后一道海峡将李济和殷墟分隔,在台湾的30年里,李济只能根据随中研所一起带去台湾的殷墟文物进行研究。 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 考古第二代:杨锡璋、郑振香 受到李济、董作宾影响投身到殷墟考古中的梁思永、郭宝钧、石璋如、刘耀(也名尹达)等人留了下来,成为建国初期考古界的中坚力量。但是,除了刘耀在安阳主持发掘工作之外,大部分都没有继续进行实际的田野考古工作。 “中国当时曾经大量收编盗墓的人到考古队。”江晓原说。 1950年,考古研究所成立。“那个时候,搞考古的专家不到20人,大部分都在北京。”考古学家郑振香说。 “我1958年从北大毕业后加入了考古研究所。当时梁思永担任考古研究所的所长,可是当时他生病很严重,已经没有参加殷墟的挖掘工作了。”考古学家杨锡璋说。 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郑振香与杨锡璋先后主持殷墟考古的发掘工作,后来成为了殷墟考古第二代的中坚力量。当时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者用马克思理论来解释历史,这曾引起李济的不满,但是,对于杨锡璋他们来说,这却是正常的。 “当时,什么事情就是要上纲上线啊。”杨锡璋说。 由于1952年毛泽东曾视察过安阳,因此在全国的挖掘点当中,安阳是条件最好的。可是,考古队依然没有房子,都是住在农民家里。但是,由于都是年轻人,考古队的气氛相对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说,却是很轻松自在。对他们来说,殷墟是一个迷人的地方。 “有那么多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掘..”杨锡璋说。 1963年,“四清”运动开始了,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作为当时考古研究院的一员,郑振香很快就加入了这一运动中。 1964年,郑振香被调离安阳。“我去了通县搞‘四清’,第二年又去大连金县,完了以后就地劳动锻炼。我们这代人对劳动不是太生疏,我很快就适应了干农活。”郑振香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夏天,殷墟考古全面停止。整个考古队撤回北京,只留下了一个当地的工人看守着所有留下的资料。 “当时,也就只是做做资料整理。同时还要政治学习,进行思想改造。”杨锡璋说,“反正回来了,也实在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有可能回到殷墟。” 1970年,考古研究所的所有人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和家人分开,不允许谈论任何关于工作的事情,也不可能继续研究。 “我爱人那时候在另外一个地方,也进了干校。那时候每天除了劳动就是思想学--三代人的殷虚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