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疯狂的石头》热映,观众在欣赏这部妙趣横生的电影的同时,对翡翠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疯狂的石头》日前正在各大影院热映,票房已经突破1000万元。许多观众在欣赏这部妙趣横生的电影的同时,也对翡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翡翠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样的翡翠才具有收藏价值?如何判别翡翠的真假?笔者就此采访了上海宝玉石协会副秘书长、美国ASA首席珠宝评估师钱振峰。 开“门子”赌石优劣 镜头回放:影片开始不久,郭涛扮演的工艺品厂保卫科科长包世宏和一心想着发意外之财的三宝驾车行驶在公路上。收音机里传来一则新闻:“近日我市工艺品厂在公共厕所改造工程中,意外发现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原石。”本片故事遂由此展开。 钱振峰介绍,翡翠根据其被采集的地方特征,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从山里开采出的,叫做山石,也叫原石,它是一种原生矿;另一种是藏身于河流中的砾石,也叫水石。这种石头通常有着薄薄的外皮,比山石更容易透出其质量和颜色。 影片将翡翠称为“疯狂的石头”,实际上这个称呼并不为过,因为翡翠界长久以来就有“赌石”之风。 由于翡翠的砾石表面有一层风化皮壳的遮挡,看不到内部的情况,人们只有根据皮壳的特征和在局部上开的“门子”,凭自己的经验来赌石内部的优劣。它是翡翠原料交易的一种方式。入门投资者在没有专业人士支持的情况下,不宜为之。 10年上涨十几倍 镜头回放:布展中,三宝看着翡翠感慨地对包世宏说:“800万,刨了税我得中两次大奖啊!”后来,对翡翠垂涎已久的大发展集团董事长冯海宣布以850万元收购了这块“华夏之魂”翡翠,却不知是赝品。 钱振峰说,像电影中所描绘的一块翡翠拍出800万元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1997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会上,一串由27颗纯翠绿翡翠组成的项链,配上一颗10克拉的钻石链扣,拍出了7262万港元的高价,在当时的收藏界引起巨大轰动。去年歌华大唐和中鸿信公司首次推出的春季拍卖会上,一块半吨重翡翠原石被一位神秘中年男子以8800万元拍走,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最高记录。 有人统计,在中国,精品翡翠近10年来价格上涨了十几倍。以原料为例,现在的价格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已不知翻了几番。如冰种无色的原料,在1996年是1500元到2000元每公斤,而现在每公斤已超过15000元。 D货根本不是翡翠 镜头回放:老厂长的儿子、摄影师谢小盟欲追求盗贼首领道哥的女朋友,遂到小摊上买了“高仿真翡翠”,借为展品拍照之机,实施“调包计”。都想占翡翠为己有的各方面就此展开了一系列“真假翡翠”大调换。 据钱振峰介绍,国家技术监督局根据目前市场上所售的翡翠饰品,颁发了三类技术标准,即A、B、C货。所谓A货翡翠是用无杂质的翡翠原料直接打磨而成的纯天然翡翠制品,是真正意义上的翡翠。而所谓的B货则经过了杂质漂洗,将天然翡翠经过强酸浸泡后充胶处理而成,此种方式可以除掉翡翠内部的杂质并可以提高其透明度。C货是指经人工染色的翡翠。 而D货是一种夹层作假翡翠,上面有薄层天然翡翠,下层垫入有色物质或树脂夹层。因此,从严格意义说,它根本不是翡翠,成本仅几元钱。 优化翡翠≠优等翡翠 镜头回放:影片中,澡堂里,盗贼黑皮手拿真翡翠却浑然不知,对道哥和小军说:“你说这个东西仿得也太像了吧!你说这个跟真的有什么区别?” 现实生活中,这种以假乱真的例子并不少见。如何才能进行判别呢?钱振峰介绍,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予以鉴别: A货在灯光下用肉眼观察,质地细腻、颜色柔和、石纹明显。轻微撞击,声音清脆悦耳。手掂有沉重感,明显区别于其余石质;B货初看颜色不错,仔细观察,颜色发暗,灯下观察,色彩透明度减弱。轻微撞击,声音发闷,没有A货的清脆。且B货在两三年内会逐渐失去光泽;C货完全由人工注色。灯下细看,颜色不是自然地存在于硬玉晶体的内部,而是充填在矿物的裂隙中,呈现网状分布,用查尔斯滤色镜观察,绿色变红或无色。用强力褪字灵擦洗,表面颜色能够去掉或变为褐色;D货颜色发呆难看,光泽很弱,相对密度较小,硬度低,用钉子可以刻动,无凉感。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商家经常会宣传“优化翡翠”,容易使外行人理解为“优等”。实则不然,“优化”就是B货翡翠,它的内部结构已被完全破坏,只是用胶粘结,长期佩戴会对身体有不良影响。 翠缠枝莲纹盖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