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城市不会有底蕴丰厚的博物馆,让国藏与民藏更紧密地结合不失为良策。可这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边是国内掀起的博物馆建设热潮,一边是一些民营博物馆的艰难度日,开办民营博物馆并不是民间收藏者要走的“独木桥”。“把你的藏品放到博物馆去”,这一说法正在深圳的民间收藏者中悄然传播开来,而深圳市文化部门正在拟定一份《关于鼓励民间收藏品“寄展”的实施办法》,具体规定由国有博物馆提供场地、民间收藏者出藏品的“寄展” 该如何运作。据悉,深圳的“寄展办法”计划在今年10月1日起实施,什么样的藏品能进博物馆展览,什么样的进不了,还有如果藏品在“寄展”过程中发生意外、出现纠纷了怎么办,很快都能见分晓。 “寄展”符合当地收藏现实 能为自己的收藏开办一座博物馆,应该是所有收藏者的梦想,尤其对深圳的收藏者来说更有特殊的意义。深圳市作为国内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其经济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然而与之并不相称的是,这座城市只有19座博物馆,平均60万人才有一座。“深圳要建更多的博物馆”,今年7月份,深圳市文化局专门召集专家,展开对促进博物馆发展的调研。结果,专家们发现,在深圳收藏爱好者中,藏品达到了一定规模且文物价值较高,或者收藏数量虽少,但又不乏精品、珍品者只有50人左右,而可以在其中挑出藏品能够达到办馆规模和水准的就更为少见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种说法有贬低民间收藏之嫌,不过,深圳收藏家协会郑志海副主席确认,据他了解,包括协会会员,深圳大约有1000多人以及其他经常进行收藏活动,深圳市的收藏队伍相对于广州、中山等广东其他省市要小,虽然一部分收藏者手中藏有一些好东西,但相当一部分收藏者的藏品价值有限。 当然也不能说深圳收藏者开不了博物馆,深圳第一家民营博物馆——玺宝楼青瓷博物馆一直是当地收藏界的骄傲。这家博物馆收藏了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瓷器,上千件展品俨然像一部我国青瓷发展史。然而据了解,玺宝楼青瓷博物馆同样也面临着其他民营博物馆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其所开的3间茶楼竟成为博物馆的主要资金来源。 民营博物馆的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深圳虽然民间资本雄厚,但收藏家们对于开办博物馆最担心的还是资金问题。相对于自己直接办馆而言,他们更希望政府能无偿提供展览场地,由藏家提供展品,藏品所有权不变。对此,专家也认为,由于目前深圳市民间收藏规模较小,国有博物馆若能提供一两个展厅,专门陈列寄展品,就可以满足需求。 进馆门槛该怎么定 虽然关于 “寄展”的有关规定要到10月份才能出台,深圳的民间收藏者们却早已是跃跃欲试。瓷器收藏家王先生现在就已经开始着手整理自己的藏品,希望能从中选出一部分送到博物馆里去展览。但是对于能不能合博物馆专家的口味,他自己心里也没底。当地收藏者们认为,博物馆对“寄展”的民间收藏品设立一定的门槛也是很正常的,但是,藏家和专家各有各的眼光,难免在鉴定上会产生分歧。另外,他们担心的是,“寄展”不同于一般性的展览,把自己的藏品长年累月地放在博物馆里,博物馆怎样才能让他们放心呢?一些藏品保管、展览安全等相关细节,如弄不好可能会成为一道阻碍民藏进馆的无形门槛。 瓷器收藏家杨先生表示,他对“寄展”是举双手赞同的,但是博物馆的想法不会与藏家们完全一致,过去博物馆专家似乎对民间收藏具有否定的思维惯性,收藏者拿到博物馆鉴定的许多瓷器都被“枪毙”了,此外,还有一个品位的问题。以瓷器为例,民间收藏者手中有很多好东西,有些甚至超过了国有博物馆的收藏,但是包括一些偏冷窑口的藏品,博物馆专家今后最好重新认识它们的价值。 深圳博物馆的一位文物专家表示,“寄展”困难就在对藏品的鉴定上,专家把关严是为了避免对参观者产生误导,但是专家认为假的,收藏者就不高兴。而博物馆人力、物力的投入也很大,由专业人员写展览陈列提纲、布置现场、出书,更大的投入是在展柜加固等安全保证上。不但如此,博物馆还要面对保险、赔偿的压力。他建议,博物馆可以免费提供场地,但是展览策划、宣传等后期制作费用应由收藏者来承担。 藏品鉴定固然是关键,但如果博物馆没有可提供的展览场地,“寄展”岂不是成了空谈。一些收藏者想把自己的藏品送到一家--深圳民藏尝试“寄展”博物馆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