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华安玉
华安玉其实早就被人发现了。华安县博物馆内现存的60余件石器均系新旧石器时代的华安玉加工品。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曾慕名两次游览九龙江北溪峡谷险滩,在《徐霞客游记》中对其极尽赞美之辞。到了清代,漳州知府更是将之作为石玩珍品进贡皇家,至今仍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然而,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的贡品华安玉就这样一直静静潜卧在九龙江中。 上世纪80年代,在部队负责采购的王天然因为工作之便得以遍访全国名山大川。素来爱石成癖的他花了两年时间考察了全国几乎所有石种后,回到了家乡漳州,并把目光投向了主要分布于漳州九龙江北溪华安县境内的华安玉。“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许多年后,王天然说起自己蓦然回首“发现”华安玉仍是感慨不已。“可能是人到中年了,不再那么单纯地喜欢漂亮玩意。”剔透莫如水晶,绚烂莫过雨花石,而唯独华安玉沟壑纵横,有着极其独特的气韵感。由于华安玉的硬度在7度左右,结构致密,虽经过长期的水冲曝晒,温润细腻中又透露出山石的粗犷品性。“这种返璞归真的大拙大美恰恰符合了我当时已近中年的心境。”如遇知音的王天然毅然卖掉了手头几乎所有外地奇石,专事收藏华安玉。于是,王天然长住华安,成了当地著名的“怪人”。“每天什么都不干,就在水里摸石头”。当时,华安玉还是以一吨300元的价格被卡车拉走,粉碎后压制成钢砖。 1996年,王天然收藏的华安玉《关圣帝》获全国第四届中国藏石名人名家精品展金奖,在藏石界崭露头角。开始有零星的外地收藏者慕名来华安了,当地人第一次听说了“黄金有价石无价”这句话。两年后,华安华丰镇罗溪村村民杨金海卖出了他的第一块华安玉,成为华安最早吃“石头饭”的石农之一。 化“石”为玉 2000年1月,筹备多时的首届华安玉奇石节开幕,中国宝玉石协会副会长沈宝林、中国地质学会宝玉石协会玉石专业委员会主任赵永魁等30多位专家应邀前来。 当时,华安玉还是以名将叶飞的题字“华安九龙璧”称之,同时傍有“茶烘石”、“北溪石”、“梅花石”等诸多俗名。在奇石节期间举办的中国“国石”候选石评选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指出,作为奇石的一支,当有一个规范定名,而“九龙璧”之称还有待商榷。因为璧是指古代的主要礼器之一,是一种有孔的圆形板状玉器。并且,“九龙璧”与北京乾隆年间所造的两座九龙壁在名称上也易混淆。 时任漳州市地矿局长的李其团当即回复,从1995年开始,漳州市地矿局就曾委托省地质科学院对华安玉进行过多次测试研究,结果显示:华安玉矿物组成以透辉石、石英为主,与缅甸玉较接近,具有碧玉特征,在玉石分类中属彩玉石。于是,经漳州市地矿局和华安县领导协商后,根据全国宝玉石命名原则:玉石类定命时常以其主产地地名冠带,一致提出定其名为“福建华安玉”。 此后,经过中国地质科学院等权威机构一系列的测试、国家级专家研究讨论,进一步论证了华安玉产于矽卡岩层中,属玉石,并在全国宝玉石界形成共识。不久,在由中国宝玉石协会主办的“2000年北京第十八届全国珠宝、首饰展销会暨中国‘国石’候选石精品展览会”上,“初出茅庐”的华安玉跻身十大候选国石之列,声名鹊起。 “待琢成器” 王天然如今拥有两个奇石馆,一个在他自己三层楼的小别墅里,一个在漳州龙佳生态温泉山庄,面积达700平方米,展品均以华安玉为主,总数过万件。他现在的身份是省宝玉石协会副会长,漳州市观赏石协会副会长等。据其估算,目前大部分的精品华安玉主要集中在八九个人手里。“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王天然自言自语。 虽然“贵”为十大候选国石之一,但目前华安玉收藏却鲜有大的资本介入。“这主要还是因为它的知名度。”王天然告诉记者,华安玉的艺术价值已经得到专家认可,但在收藏界,一件藏品的商业价值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另外一个体系,与其知名度、拍卖及收藏经历、当下的收藏潮流、收藏群体的经济实力等诸多因素有关。比如寿山石、雨花石等,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不乏痴迷者,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收藏传统和文化,以及相对稳定且高价位。而华安玉与之相比,远还是个“小字辈”。因此,政府与民间的合力推广是当务之急。 此外,按照华安玉奇石(既水冲石)目前的储量和开发情况,再经过5到10年就有可能面临枯竭。现在华安石农队伍日趋庞大,仅罗溪村2600多人口中就有300多户以“石”为生。而日、韩等国的收藏者更是对之虎视眈眈,每次采购都是数十吨用卡车拉走。专程来华安购买华安玉的南京收藏家乐华川认为,华安玉已经有了个出色的亮相,但毕竟“初出茅庐”,在省外,它的价值还没有广泛被人认--华安玉:璞之既出 何日成“器”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