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耐心寻味的《雾里看花》,暴露出了不少像郑万春(郑岩舅舅)这类频频"打眼",最终失尽家财的"痴迷玩家"。昨日,在合江亭旁的一个茶楼,两位摔过"跟斗"的藏家,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和朋友被"忽悠"的故事。 类型一:闷葫芦、自娱自乐 "以前我收藏的东西从来不让别人看。"赵先生收藏瓷器近8年,自认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鉴别水平,"直到2004年参加一个鉴宝活动,抱了两件自认为很精致的宋代汝窑去,但行家们看完后全部否决了。我这才发现再也不能当'闷葫芦'。" 收藏感悟:玩收藏除了收集藏品外,还应该广交朋友,借助别人的经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类型二: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2007年,老何参加藏友的私人聚会,面对朋友佩戴的一块和田玉,老何的岫玉小雕件一下落了下风。"此后他就把收藏定位在了羊脂玉上,甚至专门跑去新疆,一口气花了近40万元,买下了近10公斤的羊脂玉雕。回来后,有比较懂行的朋友提醒他,新疆和田玉的资源早已枯竭。老何将玉雕拿到北京一鉴定,结果全是假玉。 收藏感悟:别把眼光放在存世量稀少的品种上,一旦走进误区,收藏--两类藏家容易被"忽悠"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