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无价
如今,很多人都已经牢记了6338万港元的成交价,但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件玉玺背后的故事。它是由法国吉美家族收藏的。爱米尔·吉美是著名的人道主义者、慈善家以及收藏家。他生于1836年,是法国里昂一工业家的后裔,于1889年为亚洲艺术打造了一所至今仍享誉国际的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在这次香港苏富比拍卖会推出的乾隆皇帝的重要玉玺是由吉美本人将吉美博物馆捐赠给法国政府之后的个人收藏,并在其家族经过了一个世纪后首次出现在国际拍卖场上。
这件玉玺是乾隆帝在继位初期制作的重要宝玺之一,其玉玺执白玉质地,极为通灵温润,通体洁白致密,而且体量硕大,印面达到12.5厘米,是所有乾隆帝名号玺中最大的一方,最终的成交价格也超过了之前5000万港元的估价。而另外一件估价在500万~700万港元之间的清乾隆《御宝交龙钮白玉玺》最终也以3762万港元成交。如此傲人的成交价不仅说明了藏家对于皇权拍品的珍爱,同时,也用事实证明了白玉的地位。
中国人爱玉由来已久,“玉”字始于我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在汉字中,从玉的字近500个且大多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如今,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人们还开始看重玉“性温婉而不易得”的品质。
在近年来的拍卖会上,玉器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亮点。在即将举行的2008年秋季拍卖会上,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瓷器玉器工艺品专场中,玉器部分估价为130万~180万的“清乾隆白玉兽耳活环仿古四足炉”就是此类拍品中的点睛之笔。
翻看近几年国内外的玉器成交记录,创出高价的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乾隆玉”,目前玉器拍卖排在前十位的大部分都是乾隆玉器。因为乾隆年间制作的玉器以玉质之佳、琢工之精、器形之美、产量之高、用途之广和品种之多而著称,这一时期也是紫禁城宫廷玉器繁荣昌盛的顶点。这一时期的玉雕大多体大厚重,造型整齐对称,创造了独有的皇家气派,造就了中国玉器工艺上的巅峰。所以西方在18到19世纪习惯直接称清代玉器为“乾隆玉”。
“乾隆玉”借鉴绘画、雕刻等工艺的成就,吸收了传统的阴线、阳线、平凹、起突、镂空、俏色及烧古等多种做工和外来艺术,加以糅合、创造,发展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玉器艺术,以其精雕细刻、典雅华丽的风格而独步一世。
“玉器时代”
人们对于“乾隆玉”的追捧还要从被称为“玉痴”的乾隆皇帝说起。在历代皇帝中,爱玉者莫过于乾隆。他不仅爱玉,还识玉、懂玉,甚至推动了清代玉作的发展,使其在工艺方面达到了巅峰,是个名副其实的崇玉皇帝。
乾隆帝爱玉成瘾。他登基当年就在养心殿造办处玉作之外又设立了内廷如意馆,以加工、改制玉器为主,由他亲自督办。对宫廷玉作人员的组成、工匠的选配及工匠个人的技术水平,事无巨细,他都亲自过问。在加工重要玉件时,从画稿、制木形到加工成品,他都要逐步审查。一旦有满意作品,还要题诗吟咏,镌刻其上,常有锦上添花之妙。在他一生所作的4万余篇御制诗文中,咏玉之诗多达800余首,记录了他对古玉的描述考证及对“时作玉”的品评。目前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数万余件玉器也大多是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中制作和收集而成。据说当时乾隆会把珍爱的玉器收藏在一种叫百什件的盒子里,每件玉器都有它专用的小格子,格子的形状与玉器完全吻合。而乾隆的每一个儿子也都被他以玉器的名字命名。
乾隆时期的玉器大致能以乾隆二十四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乾隆早期的仿古器大多因料而制,造型和纹饰皆以法古为主,融入部分清代风格。直至乾隆二十四年,平定了新疆地区准噶尔部和回部后,和田美玉开始大量进入宫廷,尤其是适合琢制器皿的玉料,充足的玉料使宫廷开始大规模生产玉器。
在一张公元1767年、大清乾隆二十八年新疆地区的春季进贡清单中详细地记录了当年新疆地区玉料进贡的数量、种类和重量。仅这一次,就有和田贡玉79块,叶尔羌河贡玉95块,总重量达500多斤。而回部每年春秋都要向朝廷纳贡玉料至少4000斤。
有了充足的原料,乾隆帝开始着手制作大型玉器,从乾隆三十年至五十年,先后制作了千斤以上的玉器近10件,如“大禹治水图玉山”等。这一时期的玉器品种激增,大型陈设玉不断出现,主要包括“仿古玉”和“时作玉”两大类。清中期治玉技术虽已达巅峰,但却始终无法创新,乾隆帝对此始终耿耿于怀,便开始革古更新,从玉器的造型和工艺上寻求突破,并从他最爱的汉代古玉中寻求灵感,创造出敦厚朴拙的玉器风格,极具中国远古文化神韵,形成了让人们“顶礼膜拜”的“乾隆玉”。在如今的拍卖市场上,频频夺魁的大部分也都是这一时期制造的仿古陈设玉和玉山子等。
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