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和田玉优质原料的减少,加之炉瓶器皿对材料要求较高,选料难度和市场风险较大,许多炉瓶器皿雕刻者转变了创作方向,开始倾向于做观音、罗汉、花鸟走兽等原料好选的小件。在扬州,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做器皿的人越来越少。
作为在扬州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的器皿件高手,扬州工艺美术师杨光执著于炉瓶器皿的雕琢,他在继承青铜器、古玉等传统造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端庄、大气、典雅、细腻的创作风格,作品造型新颖、题材别致,颇具功力。 为人低调的杨光不善言谈,但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你可以感受到他的那份自信和大气。这种自信源自于他几十年经验的积累,也源自于他所取得的骄人成绩…… 突飞猛进的进步 杨光的家在农村,从小就喜欢画画。1986年,扬州玉器学校第一次面向农村招生,懂事的杨光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毫不犹豫报了名。经过严格的考核,他如愿以偿地走进了玉器学校,开始了三年的艰苦学习。 在玉器学校,天赋异禀的杨光进步很快,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喜爱。毕业后,他被劳务输出到深圳打工。 1989年,他师从扬州玉器厂的刘筱华大师,专心学习器皿的制作。 “从刘筱华大师身上,我学到了器皿件要活、绝。炉瓶器皿首先要大器、庄重,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灵活,不能太‘死’。刘筱华大师的代表作是内链双瓶,这种工艺非常复杂,很难做,目前也是绝无仅有。” 名师出高徒。跟随刘筱华大师学习后,杨光的技艺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他对器皿造型、纹饰以及创新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1999年,他与高毅进大师合开了阳光玉器厂。二人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促进,从技艺到设计,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此期间,两人合作的炉瓶器皿作品在全国各种评比中屡获大奖,畅销全国,深受藏家的青睐,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 2009年,由于种种原因,杨光和高毅进开始独自发展。 回首这十年的时光,杨光依然有些留恋。“这十年可以说是我的黄金创作时间,也是能力提升最快的阶段。” 如今,杨光的炉瓶器皿作品在扬州乃至全国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在扬州,一提到他,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一位业内人士说,他的天赋和悟性都很高,也肯钻研,工艺一流,成功是水到渠成的。 在杨光的工作室,常有几百万的子料放在这里,有些是客户亲自送来加工的。“我的客户对我都很放心,不会担心把材料做坏。这是对我的一种信任,也是一种肯定。我也不会辜负这种信任,尽量使做出的产品能符合客户的要求,甚至比客户的预期还要好。” 突出作品的整体美 玉雕炉瓶器皿主要借鉴夏、商、周三代青铜器中的炉、薰、鼎、豆、盘、爵的造型,以及沿袭远古时期一些古朴的石器、彩陶形状,稍作变化而来。它是诸多玉器品类的一种,不仅有很好的观赏性,而且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玉雕器皿造型多仿于清代玉器和古代青铜器,它传统性强,造型自然,意在实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赋予它以装饰,更体现人们的美学观念。 杨光认为,器皿从造型到纹饰,应该显示它的完整性,“规矩、对称、端庄”是器皿最显著的特点。“在创作造型时,重点要突出作品的整体感。不论表现何种题材的内容,都应选择适宜整体造型的表现形式,而不宜将作品雕琢得繁缛和琐碎。” 在杨光看来,一件成功的器皿作品,原料、造型、做工,一个因素都不可或缺。 “首先要有完美的原料,其次要有好的造型,最后要有精致的做工。器皿不仅对玉料的质地、形状、色泽有一定的要求,还要讲究对称、比例、结构等,这些都是器皿造型的基本要素。” 在玉雕器皿中,各种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其构图、表现的主题常常为们鉴赏家所重视。在创作中,杨光充分借鉴青铜器和痕都斯坦玉器的纹饰,古为今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他看来,纹饰只能借鉴,不能硬搬。 “玉雕器皿虽然大多是仿青铜器的风格,但又不能绝对模仿青铜器。玉器有玲珑、飘逸的特点,也有丰富多彩的色彩,所以,一定要表现出玉器的质地美。” 一位擅长器皿的玉雕大师认为,器皿工艺涉及到美学、文学、史学、几何学等诸多学科,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素养,并使其融汇贯通,才能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器皿作品。如今,杨光在玉雕器皿领域挥洒自如,成绩斐然,其中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也只有自己能够体会。 玉磨人 人磨玉 近几年,和田玉子玉价格直线上升,这对讲究材质的器皿创作来说,无疑是一种冲击。对此,杨光看得很清楚。 “做器皿的材料太接近玩料,要无绺无裂,又要达到一定的白度,有时做出来的作品却卖不到原料的价格。材料不挣钱,作品也不会挣钱,这就导致做器皿的人越来越少。” “一件造型完美,通体无癖的原料实在难求,更何况制作一件器皿需要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因此对创作者来说,应慎之又慎。做器皿很慢,是一个玉磨人、人磨玉的过程,没有顽强的毅力是不--稳重中求灵活的器皿高手-记扬州工艺美术大师杨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