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和田玉收藏的“行情曲线”,即便是在金融危机以来,行情依然相对稳定。据青岛市文化街近期陆续开门纳客的藏玉轩、碧莲生等专营店有关人士介绍,今年和田玉的行情依然会有20%以上的涨幅,不仅是玉料因稀缺而更贵,设计、雕制的工艺费也水涨船高。 尽管如此,玉器收藏并不缺拥趸,不仅因为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更因为鉴赏、投资两相宜。不过,玉器收藏这一行有句话叫“买贵不买错”,尤其在古玉收藏中,如何在自古即有以及不断出现的 “假冒伪劣”面前不“打眼”,还真得做足功课。收藏家马未都根据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为藏友们逐一揭开五花八门的作伪手段。 做色加沁诡计多端 良渚玉器是作伪者比较感兴趣的,因为喜欢的人多。良渚最多的是“鸡骨白”的玉器,最简单的作伪方法就是用火烧。什么东西也经不住火烧,玉一烧就成“鸡骨白”了。但烧过火了,玉就变得很脆,一掰就断。 过去有种说法,叫羊玉、狗玉。怎么做呢?很不人道。作伪的人把羊或狗的后腿拉开一个口,把玉缝进去,搁上一两年。这期间羊别被狼吃了就行。最后把玉再从动物的后腿里弄出来,它里头就含有血沁了。 有一种叫梅玉,把玉在梅子里头浸泡。今天超市里有卖乌梅的,买上两斤,回去里头搁一块玉,过一段时间,玉准变色。还有一种叫风玉,把玉在高温下煮,煮后拿出来往雪地里一搁,风一刺,玉上面就有细如毛发的裂痕,看上去像是年头很久。另外还有油炸做沁等诡异手段。 玉器界常能听到一个词叫 “提油”,是指做出玉的皮色。过去在西北的山里有一种草,叫虹光草。用这种草的草汁浸泡籽玉,然后用火烤制,就叫提油。本来是一块没有颜色的籽玉,用这种方法可以做上黄、红、黑等皮色。 改型添字手法多样 玉器作伪还有一个手段:改造。首先是大改小。在漫长的历史当中,玉器很容易磕碰,或掉在地上摔掉一块,找得着还能粘上,找不着怎么办呢?干脆大改小。对于大改小一类的改型玉器,一般来说,要注意它的纹饰,注意是否符合基本制式。 第二,添字。一块古玉本来是素器,素的没有带字的值钱啊!作伪的人就往玉上添字,添各种想像的词。而添字往往会在中国书法的演变、文字历史、文字内容上露出破绽。 第三,就是增加纹饰。一看素璧不好看,这回不添字了,改在上面磨出来个西番莲。这就坏了!西番莲是明清以后的纹样,露馅了。因为素器不如带纹饰的值钱,所以市场上很多人以此牟利。再有就是加深纹饰。古代玉器经过长久时间,纹饰模糊了,工匠就按照它原来的纹饰加深一点儿。在纹饰原有的基础上加深一点儿的玉器,让人非常难分辨。 化学造假伎俩多变 今天的作伪手段除了以上这些,又增加了一些过去古人没有的化学方法。我见过作伪的人家里跟化工场似的,都是各种试剂。再有就是利用高压。自从有了压力锅以后,我们就知道高压确实有效,对吧?平时炖鸡得一个钟头,用高压锅二十分钟,鸡就烂了。在高压下,可以很容易地作伪。比如,颜色可以很快地吃进玉里面。 不过,作伪手段虽多,但假的毕竟是假的。化妆出来的脸色再好,跟自然的脸色还是有区别。比如,真正的仔料皮色有丰富的颜色变化与过渡,而人工上的皮色颜色缺乏自然形成的微妙变化,工人上色后,玉石表面的细小裂缝里也会出现渗入的颜色,并且表面不具备仔料所具有的“橘皮纹”和“汗毛孔”,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玉器收藏:买贵别买错 和田玉涨幅20%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