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玩家都知道,玩和田玉最应当心的除了材料上的以假充真,就是以假皮冒充真籽了。那么,所谓“玉石专家”有没有可能也是“染色”的“假皮”呢?如果有,我们又当如何识别,如何应对? 春节在家休假,翻出N年前购得的玉石知识光碟进行复习,接受“再教育”。细品之下,确有不少目前未掌握或未确切掌握的知识,感觉获益颇丰。而其间偶尔出现的“专家”“毁人不倦”的情景,就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次观摩的是多年前央视收视率颇高的一档节目《艺术品投资》中的玉石玉器专辑《玉石访谈》。做客嘉宾或访贤探宝的对象大都是大名鼎鼎的玉界名宿,如杨伯达、顾永俊等,其玉识玉德的确令人敬佩。其中某一期则是邀请的一家网站的玉器鉴定专家,所说正好是我比较关心的玉石材质方面的话题,一下子提起了我的兴趣,赶紧调高音量,准备洗耳恭听。 谈到结构了,他说和田玉是“颗粒状结构”,这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所有有关和田玉的介绍均明白地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和田玉是“纤维交织结构”,即使再怎么细分,也不见有“颗粒状结构”之说;拿任何一件软玉玉件送检,所出具的报告也是如此。与和田玉相似的其他玉石中,倒也确实有颗粒状结构的,但大多属于石英岩玉,如人们常说的晶白玉、水石等,并且颗粒状结构正好是和田玉的鉴别依据之一。这位专家说和田玉是“颗粒状结构”,我的第一感觉是:口误了。 接下来的事更让人感觉离谱。他谈到了俄罗斯玉、青海玉,却将其归入了“变质石英岩”的范畴———说来说去,还是石英岩玉!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同时“指出”,青海玉“就是人们常说的卡瓦石”。而根据2003年颁布的新国标,软玉不分产地均划归和田玉范畴,俄罗斯玉、青海玉也属此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广义和田玉”。因为除了外观观感以及化学成分上的微小差别外,俄罗斯玉也好青海玉也罢,甚至包括现在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的韩国软玉,同样都是由透闪石或阳起石构成、纤维交织结构的软玉,与和田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将俄罗斯玉、青海玉说成是与和田玉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恐怕“怎一个口误了得”;而将青海玉描述成既是石英岩(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又是卡瓦石(主要成分蛇纹石),就更是乱成一锅粥了。 于是很纳闷:这样水平的“专家”,怎么就上了权威媒体的节目做嘉宾,怎么就能够在一溜真正专家的审查中过关斩将,不仅最终在主流电视台播出,还被制作成光盘广为传播?这就好比一个人在路边随随便便捡一块石头雕了个什么东西,拿到专家面前,声称这就是传说中的和氏璧,专家们不仅频频点头认可,还估出了天价,你不奇怪才怪。 网络上有一句流行语: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出来吓人就不应该了。换成玉石鉴赏方面的话就是:不知道什么是玉石,或者把几种玉石“乱炖”一气,大约都不能算是错,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初学阶段不误入歧途,不上当交学费。但以“专家”身份出来误导观众,把初学者引入歧途,就的的确确非常“对不起观众”了。 这事除了说明作为媒体在邀请嘉宾时一定要严格把关,防止类似“二杆子砖家”误导受众外,玉石爱好者本身也需要博览群书,懂得甄别信息真伪,揭开“砖家”的“假皮”。否则,还真可能会上演笔者在古玩城见到的真实一幕:一位和田玉爱好者拿着一件里外全满是颗粒状玉花的把件到处炫耀,称这是他千辛万苦才淘到的“满是饭糁的和田玉”,并将其稀罕程度说得“地上绝无,天上仅有”。观者大都先点头后摇头———点头是不好拂其面子,摇头是对这个玉件或其观点的否认。因为和田玉与其他宝玉石一样,是十分看重净度的,满是“饭糁”,说白了就是全身都是瑕疵,至少在净度上已经大打折扣了。这就跟选美一样,有以姿色为主要给分依据的,有以智慧为主要评判标准的,有多种条件并重的,但谁见过脸上麻子越多越美,并以麻子最多者获选美冠军的? --当心假皮警惕“砖家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