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玩、收藏和田玉时,常常听得人们喟叹:这块玉料子不错,可惜给雕坏了。不过也常常就此戛然而止,无论是拥有者还是评论者,都很少会有更进一步的动作,即使极少数人会想到“回炉”修一下,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想想而已,很少付诸行动;能想到“另起炉灶”请高手重新雕琢并真正实践的,恐怕当属凤毛麟角了。因为,即使是修,也涉及到雕刻、抛光等诸多环节,并且很多师傅还不愿意“为人做嫁”;而重新雕刻,则不仅完全推倒重来,还必须物色到更优秀的雕刻师傅,同时还必须承担作品甚至不如上一次的成色,却不得不支付超过上一次雕刻费用的风险。 当然,这样敢想敢干的人虽然少,却并不等于没有。在深圳古玩城的周末淘宝市场,笔者就见到了一位人物,以及重新“改造”后的作品。 据这位老板介绍,这原本是一块玉质不错的和田籽料,只是皮上有一些糖色斑点,而雕刻师傅只顾顺着自己的思路,将两条螭龙一雕了事,并没有将这些糖色进行巧雕或者去除,以至于整件作品完成后看上去显得很“脏”。可能也正是因为感觉不怎么样,雕刻师傅也未尽心尽力,成品出来后看上去既脏且乱,3000元的料钱加上1000元的工钱,却在开价4000元“平推(即不赚钱)”的情况下长期无人问津。 看着成本不低,但“卖相”却着实不佳的玉件,这位老板气不打一处来。待冷静下来之后,他便常常将其拿在手上把玩,想看看有没有“改造”的余地,一时却也理不出个头绪来。 大约半年前,小伙子又一次来到苏州,加工新一批玉件。在与一位熟识的雕刻大师攀谈时,大师无意中发现了他手中正在把玩的玉件,便接过去看了看,听说小老板有改造之意,便把玉件留下,帮他“想想办法”。 三个月过去了,大师没有任何信息反馈。小老板也知道,大师的构思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灵感,等待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 大约一个月前,大师来了电话,说想好了,准备把看上去很脏的糖色全部利用起来,立体雕几只蜘蛛。小老板虽然心存疑虑,但一想到这位大师既往的作品大多能卖得好价钱,也就爽快地答应了。 直到上周,当小老板再一次送料去加工时,才终于见到了大师的作品。小老板用“惊艳”二字来形容初见大师作品时的感受:所有能够表明籽料身份的“皮”被尽数铲去(这需要相当大的魄力,因为坊间有“籽料没有皮,神仙认不得”一说),却突出了几只由褐糖色立体雕刻的活灵活现的蜘蛛,形态各异地分布于整件作品的正反两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双面工”,并且雕琢、抛光均十分精细,不愧大师手笔。也正因为揭去了原本显得比较“干”的皮,十分油润的玉质得以显现出来,一件原本毫不起眼的玉件,摇身一变成了一件艺术精品,小老板岂有不吃惊之理? 说着,老板把这玉件拿出来让我欣赏了一下。给人的感觉确实大气,雕工也十分精湛,即使是主题之外的部分也做到了“无微不至”。巧妙的构思加上上佳的玉质,只看一眼就知道应该属于价值不菲的高档玉件范畴。果然,一问之下,小老板报出的价格是“加0往上”,并且已经与一买家达成初步意向,欲以11万的价格成交——10万是小老板最初的成本加利润(丰厚的利润!),多出来的1万元则是付给大师的工费。 什么叫大师?除了手艺比一般的雕刻工匠胜出一筹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设计,在于创作。在这起“再造事件”中,大师所起的作用堪称“化腐朽为神奇”的点睛之笔。再看看文化艺术界,不也异曲同工么——不会创作,即使画工再好,也只能算是一个“画匠”;只有颇具创意、画工精湛者,才能称为画家甚至著名画家,不是么? 看来,敢想还得敢干(当然还得找能干的人干),才能真正牵着财富的鼻子走。 --一修一改 顽石生财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