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一块不错的籽料,上手把玩之际,常常有同事或朋友相询:这石头,要是雕个什么什么,肯定比较漂亮。于是,我就不停地在脑子里想象它变成“什么”的样子。
其实,很多时候,一块原本已经很漂亮的原石,要是随某人的意愿雕琢成另一番模样,其美丽恐怕不仅不会因“打扮”而增色,反而有“毁容”之嫌。这就如同一个天生的美女,一眼看上去已经让人眼前一亮,偏偏还要去瘦脸、打唇珠、垫鼻梁、割双眼皮,整出来的尊容虽然有可能比原先更美,但也可能会变得让人大失所望。于是,玉石界有了一种说法:好玉不雕。 在“好玉不雕”的同时,也存在另外一种已经流传了千百年的说法:玉不琢不成器。关于和田玉的这两种说法相互矛盾,但却有很多人认为“都是正确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 其实,雕与不雕,主要取决于玉石本身,其次才是玉石拥有者的态度。对几乎所有的山料而言,当然不琢不成器———谁会在家里摆一件甚至随身扛一大块四棱八角的玉石到处显摆?即使大小比较合适,也因为山料毛糙的外表而无法欣赏、把玩。再加上现在大都以打眼放炮开采玉石,山料原料中的绺裂颇多,不经过雕刻师傅的巧手挖脏去绺精心雕琢,是无法“化腐朽为神奇”的。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巨型山子《大禹治水图》, 就是用一块巨型山料原石,经工匠们历时6年才雕琢完成的,雕好后的成品仍然达到5300公斤。未琢之前的顽石一块,由此变身国宝。 但籽料则有些例外。即使块头比较大,不少人也愿意为它配一个座“安置”下来,尤其是一些有天然图案或者外型颇佳的籽料,本身已十分漂亮,一旦动刀雕刻,反而可能会破坏其天然之美。主要藏籽料原石的玉石收藏大家杨占线甚至认为,一块完美的玉料,人是没有资格去雕琢的,因为所谓雕刻,只能是以人之力去弥补自然的缺陷。若要说到创造,人为的创造怎能比得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实际上,现在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直接把玩籽料原石而不是雕件。在南方,人们的喜好主要以翡翠为主,而到了北方,爱玉的人们却是以佩带和田玉为主的。而无论是脖子上的项链、手腕上的手链,还是装饰手机用的手机链,抑或是握在手中的把玩件、皮带上的腰挂件,相当部分都以原石形式出现的。央视10套《疯狂的石头》有一期节目做的就是和田玉,一串10颗白玉原籽串成的手链居然开价30万元,即使是老主顾,优惠也顶多低至28万。当然,这些石头确实已经接近于“极品”了,但市场上价格过万甚至数万的原籽手链却也屡见不鲜。即使是创造出和田玉“克万”新词的那块玉石,也是以原石形式出现的,而非人为雕琢的产物。 有一位玉友,买一块枣红皮籽料花了8000元,找师傅雕刻用去1000元,雕好后却不得已以1800元的价格卖了出去,亏损严重。料子和成品我都见过,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买进时外表皮色很好,但雕开一看,里面仅仅是青玉而已,并且有不少杂质;二是师傅的手艺对整个料子来说不仅没有画龙点睛,反而画蛇添足。一块原本看上去不错的料子因此废了。 当然,即使是籽料中的好玉,如果存在较大的瑕疵,也是需要雕刻艺术家对其进行修整的。对上档次的籽料而言,上海、苏州的玉雕大师们收费堪称极昂,大多数情况下与玉料本身的价值相等:10万元的料,也就10万元的工。当然,其结果往往是:10万+10万=数十万甚至过百万。这就是大师们化腐朽为神奇的点睛之艺。 --玉不琢不成器?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