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专业珠宝鉴定评估师,经他手鉴定的真假珠宝少说也有10万件,而每次鉴宝的背后都有迥异的故事,或真或假,或喜或悲。但朱德茂的人生信条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就说2007年朱德茂接手的一件特殊鉴定,“送宝”客户是司法机关,在一起贪污受贿案调查中,发现嫌疑人有一件翡翠,自称是从地摊上买来的,只值几千元。但朱德茂的鉴定结论大出人们意料:这件珠宝是真正的高档货,市值至少100万元!一次鉴定,决定了一起案件的最终定性。 2008年,一位老地质工作者带来一颗珍藏多年的“夜明珠”请朱德茂估价。这颗“夜明珠”直径约30厘米,应属罕见品,此前已有多位同行估价说在百万元以上。朱德茂不敢含糊,仔细检测发现,珠子在灯光下发出的荧光过于均匀。长期积累的岩矿鉴定经验告诉他,有问题!因为体积较大的“夜明珠”是莹石晶体的结合体,如有荧光,就应该是不均匀的。再细看,这颗珠子表层竟是被人为涂了一层发光的有机胶。显然,它的价值一下子从“无价之宝”变成了几千元都不值的赝品,以致收藏人难以相信鉴定结果,失落、沮丧之情令人同情。 还有一次,一位“赌石者”准备购买一块价值200多万元的翡翠原石,请朱德茂把关,从外表看这似乎是一个上好的原石,黑砂皮,还开了一个“天窗”,满绿!但朱德茂通过高倍放大镜仔细研究揣摩,终于发现这个满绿的“天窗”,是后镶嵌进去的一块上好翡翠。朱德茂的“火眼金睛”识破了“移花接木”的骗局,挽回了“赌石者”的巨大损失。 “当然,我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朱德茂坦诚地说,当前珠宝玉石中最难鉴别的就是和田玉籽料,其价值几年涨了几十倍,眼下用青海料、俄罗斯料模仿和田料的“逐利者”越来越多。他介绍说,和田籽玉的皮色是上千万年地质外力作用自然形成的,但造假者在实验室里用仪器等手段快速模拟这一过程,使得有些仿冒品几乎以假乱真,甚至天衣无缝。对此,以鉴别真假为使命的朱德茂深感无奈。 朱德茂如今已是江苏省黄金珠宝检测中心主任,每年都有上百件“大件”慕名请他鉴品。他感慨说,自己的鉴宝经历,其实见证了中国人实现从温饱向小康向高档品消费快速跨越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鉴定所折射的正是时代的变迁。--估价百万“夜明珠”原是赝品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