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雕之乡”河南镇平玉雕产业发展现象探微 这里,不产玉却是“中国玉雕之乡”,丝不丰却是“中国地毯之乡”,天然水面不大却是“中国金鱼之乡”。这里就是河南省镇平县,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唯资源发展模式在全国不少地方复制时,它却创造了“无中生有”的镇平现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生产资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镇平县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如何形成?积累了哪些有益的经验?《市场报》记者试图从该县玉雕产业的发展中一窥其发展模式的真谛。 “村村机器鸣,家家琢玉声” 机器声犹如虫鸣一样时断时续,一位年方弱冠的青年默默坐在玉车床前精雕细琢,一块材质上乘的独山玉在他的手里已基本成形。近日,记者来到镇平县石佛寺镇贺营村亲身感受“村村机器鸣,家家琢玉声”的真实场景。 “黄金有价玉无价,玉的价值是既看玉料又看工艺,这个成品能卖到五六万元,甚至还要高些。”青年姓仵,学艺五年,月入六千,他告诉记者,全国罕见的仵姓在当地却是一个显赫的姓氏,而这种声誉来自于他的先辈、玉雕大师仵永甲。据了解,镇平在数千年造玉史上长期处于沉寂状态,直到清末民初仵永甲将玉雕的复兴推向巅峰,他的作品不但在万国博览会上名声大噪,慕名前来收购的印度商人更让镇平玉雕蜚声中外。 建国后镇平玉雕加工业很快复苏,并在改革开放后达到鼎盛。镇平县玉雕管理局局长王林介绍说,目前全县95%的乡镇都有玉雕加工业,以石佛寺镇为代表的8个乡镇村村可闻雕琢声,各种形式的玉雕加工企业逾万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占全县人口的1/5,2006年玉雕产业实现产值15亿元。早在1995年3月,镇平县就被农业部和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五部门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 原料与销售两头在外,本地市场辐射全国 “镇平不产玉,但全世界的玉石在镇平几乎全能找到。”据王林局长介绍,该县在外地专门从事玉料采购的队伍就有两三千人。与之相应,“从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到南京夫子庙,从冰城哈尔滨的俄罗斯商品一条街到海南三亚的滨海购物中心,全国各大景点也都能见到镇平人卖玉的,镇平每天发往广州、昆明、乌鲁木齐等几十个大中城市的豪华大巴近百辆,车上十之七八都是来往镇平做玉器生意的。” 9月26日上午,一场秋雨给当地带来深深的凉意,记者因此错过了玉博苑早市交易红火的场面。石佛寺镇副镇长王崇略显遗憾地告诉记者:“早市从五点开到十一点,市场上摊位紧挨,人山人海,要不是这场雨,那景象才叫壮观呢。”据了解,在镇平县玉雕产业最具代表性的石佛寺镇已先后建成了玉博苑早市、玉雕湾综合市场等六大专业市场,共有门店约1800个,摊位5000多个,日交易额200余万元。 “正是这些市场连接着天南地北玉乡人,最终构成了生产资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买全国卖全国、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格局。”玉雕管理局王林局长介绍,作为该县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镇平玉器种类繁多,产量巨大,人物、花卉、鸟兽等10大类5000多品种一应俱全;产品数量上,摆件类占全国产量的九成以上,挂件类也占近四成。 观念一变天地新,科技提升助产业升级 “千品一面,路就会越走越窄。”镇平县玉雕管理局副局长兼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仵海洲在接受《市场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因料制宜,坚持创新是玉雕产业获得永续发展之本。 针对产品档次低、加工粗糙等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镇平县近年提出“科技提升,文化注入,丰富内涵,产业升级”的策略。除在镇平县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等十多家龙头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外,还先后引进超声波、激光雕刻、电脑三维设计等多项新技术,使工艺水平大大提高。同时,镇平县以中华玉文化中心、玉文化博物馆为阵地,全面启动了玉文化挖掘整理和开发研究工作,这促成了镇平玉雕的题材由人物、鸟兽等单纯传统门类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重、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兼顾的转化。 科技文化的重塑提升了镇平玉雕的品位、内涵。据了解,镇平近年在全国宝玉石协会的“天工奖”大赛上获奖作品达30件,其中6件获“天工奖”最高荣誉。去年11月10日,镇平又被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等命名为“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 群众首创精神最应尊重,商业精神最值得称道 以玉雕产业为典型代表,镇平县已经形成玉雕、地毯、观赏鱼、汽车附件等多个产业集群,闯出了一条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的路子,同时这也是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壮大民营的发展之路。据有关部门统计,该县财政收入的42%、农民人均收入的52.8%均来源于特色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