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10月12日的一篇报道指出,“新疆和田玉遭遇投资狂热,十年涨价千倍”,文中的一句话又特别值得体味——“和田玉价还将疯狂到什么程度?也许疯子才知道!” 其实,“炒”字在目前看来是一个普通的日常词汇,世间万物皆可炒,“炒界”正一片红火的。炒股票之类常规的金融产品司空见惯,然而,如同货币原本使用过贝壳那样——“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那么和股票同样可以作为炒作对象的天然物品当然也不会缺乏的,最为经典的案例大概当属历史上的荷兰人对郁金香的炒作了。 可以断言,绝非完全是西风东渐使然,但是历史又有如此惊人的相似——近些年来国内“炒界”的热点还是蔚为壮观的,有动物,有植物,有古董,还有“疯狂的石头”——和田玉。“君子比德与玉”,说明了国人对于玉的文化价值评价,但是炒作并没有增加它的实际使用价值,伴随而来的却只有那些疯狂的财富传奇而已。 这种“疯狂”主要是与它的天价相关,当然也只有能够达到天价才会吸引大量的炒家,疯狂也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关于这种天价缘何而来的追问,应该是一针镇静剂或是一味清醒药。事实上,经过了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过剩性的资金急迫需要寻找投资的方向,出现疯狂固然无须苛责,但是背后的一些社会心理动因和由此而来的后果恐怕更值得分析和关注。 其实,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来说,“和田玉也无非是一种矿物资源”。把和田玉当作投资对象,幻想着实现“一夜暴富”的神话,“跟大流”、“投机”、“搏傻的游戏”成为一种常态性的社会现象,虽然其中也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不过还是可以隐约的看出,在我们普遍的社会预期心理中一定是出现了什么问题。 当然,和田玉由于其本身的稀缺性,以及之后的工艺加工,肯定是可以作为市场资源来经营的。但是它们的供给,尤其无节制开采必然会导致存量急剧减少,这种炒作的恶性循环就还会继续,由此也将造成和田玉的“零供给”以及不可逆转的生态和资源灾难。另外,从社会消费状况来看,与所有天价物品相同,大多只会是作为炫耀性消费的奢侈“符号”,甚至还可能会沦为与权力交易合谋中的一种贡品。 就自由经济的观念而言,和田玉的炒作无须质疑。不过,其中的市场虚火和泡沫,必然使得经营者面临巨大的风险。如果仅仅用“入市需谨慎”这样的大白话来告戒,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厚道的善意规劝而已,即使市场也会教育某些炒家,但是仍然期望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组织能够发挥其对市场的影响作用,通过逐步完善标准和定价机制,来达到现代公共治理的目标。毕竟,在当下和将来疯狂的肯定不会是石头!--最后疯狂的肯定不会是石头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