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器长12.8厘米,宽5.1厘米,高7.7厘米,为和田白玉。
玉辟邪,从战汉时期,直至当代,广为中华民族喜爱,在玉雕艺术世界久盛不衰。
辟邪受人喜爱,与其名字的含义并不无关。辟邪,辟御妖邪也。可能因此被崇为神兽。《辞源》所载,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钟纽常用辟邪为象。此段文字,显然把古代尤其汉代带钩、印纽上的蟠螭视为辟邪。
汉代所称之辟邪、天禄、蟠螭(螭龙或螭虎)三者形象十分相似,甚至相同,难以准确名之,甚至跟龙的形象也极相似,难以区分。
辟邪与天禄形象几近相同,一般认为辟邪无角,天禄有角。仅此一点角之区别,亦十分模糊。汉代带钩与印纽上的形象应是蟠螭(螭龙或螭虎),不应称之为辟邪。
经大量观察汉代玉器上的浮雕动物,凡蟠伏在器面上的浮雕形象,一般应称其为螭虎或螭龙。凡脱离器面,而独立为圆雕兽者应为辟邪。辟邪与蟠螭均无角。蟠螭头披长毛,亦有尖端圆凸的棒状棱凸,亦应是凸起的鬃毛(颇似红山勾形龙的片状鬃)。而玉辟邪的鬃亦是尖端为卷起圆凸的棒状棱凸。
此白玉辟邪,凸目,眉梢上卷,眉端似谷纹凸起状,口张犬齿尖,鼻端琢平行上翘弧状深凹为短髭,头背后为尖端卷起圆凸的棒状凸起的鬃,下颏有长胡,胡端与胸相连。此头部特征为汉代辟邪的典型样式。
汉代辟邪身躯的特征:有翅膀,翅羽为平行状,翅端为向上卷涡状,翅根在肩凸部位。上肢根部有涡状深槽。一般肢肘至足部之后有短平行斜线,为肘毛。尾分叉,汉代早期与战国时期之尾为麻花状的绳纹,汉代另一种尾的样式,为中间凹两侧高的扁棱凸状,贴在后肢与臀上。扁状棱尾的两侧棱内一般琢纵阴线。
此玉辟邪之红紫色为朱砂沁,沁深处为紫红色,沁浅处红中泛黄色。此种沁色给人红火热烈之感,受人喜爱。--汉代玉器上的浮雕——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