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为真品,良渚文化,长6厘米,最宽1.2厘米,1977年江苏吴县张陵山5号墓出土,质呈淡绿色,表面灰黄沁。扁平形,作兽牙,兽角状。以透雕技法琢出似一侧面戴冠人像,作风朴拙。觿是上古时期人们结绳记事时的解结工具,后逐步演变成一种随身佩挂的象征器,《礼记》:“子事父母,左佩小觿,右佩大觿。”刘向《说苑》:“能治烦决乱者佩觿。”此伯是现所见到的最早玉觿,也是迄今史前之独一作品。
右图为仿品,现代仿品,长9.7厘米,此觿时代原定为良渚文化。玉质赭红色,间杂黑色。器形接近真品,但显著不同之处为:1.整体上,真品略如弯月形,刀工朴拙有力;仿品则平直不弯,刀工缺乏刚质感。2.细节上,真品略似人形,无具体五官;仿品人形则刻出五官中的眼,鼻,口,此种做法不见于这一时期的出土物中。3.玉质上,真品呈自然受沁的灰黄色状;仿品色泽浓重,无历千年之态。--玉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