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与银都属于稀有的贵重金属。它们具有美丽的光泽,质地柔软,易于加工,因而成为工艺匠人最受欢迎的加工材料。与其他材料相比,这种易于加工的特点,使金银器还能够加工改制、花样翻新,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金银制品。比如,我们可以按已所好,将一条金链再加工改制,以形成项圈、手镯或戒指、耳环等其他所需饰品。但另一方面,由于金银质软,其制品便容易在挤压或碰撞后变形或损坏。此外,与其他一般金属材料比,金、银又都具有耐大气氧化和腐蚀的特性,可以历经千年,都仍然新亮如初。所以不少金银制品历代相传,成为传世之宝。特别是黄金,这种特性更佳,既不会锈蚀,又不易失去光泽。与金相比,银的这种性能则稍差。潮湿的臭氧会使银表面氧化,这是我们所见到的,银制品使用或搁置时久了,其色泽会由白亮转达为灰或黑色的原因。另外,银抗硫化物腐蚀的特性也不及金。 金银器的真伪鉴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其材料质地的鉴别,二是对其制造年代的鉴别。 根据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对金、银器质地的鉴别已能做出比较精确的测定。比如器物金银含量的成色测定,对金银器内所含其他金属的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甚至对一件金银器不同部位的金银含量,亦能分别做出测定。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金器,经测定。其含金量均在85%以上,并含有少量银和微量铜。又如浙江龙游县石佛乡出土的明代金杯,其上部含金量为73%,足与把含金量却只有60%,此外,其足为空足,为使金杯内盛放液体后,不至于重心不稳,空足内还加铁以配重。再如河北满城汉墓中出土的银器,经测定,含银量为66.10% ,铜27.8%,锡、铅各2.5%。这种银铜合金,具有银铜共晶组织最低熔点。由此可知,当时对银铜合金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对金银器的材料质地的鉴别,从经验,亦积累了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 (1)金的密度大一般说来,对于相同体积的金属品,金制品要重得多,太轻的制品必是伪品。 (2)金银的硬度小,质地软,延展性强。若用金属物在金银制品上轻轻划试,一般留下凹痕的真品,留下划痕的是伪品。 (3)金、银的化学性质较稳定,特别是金,在空气中不易氧化,而铜铁制品均易氧化生锈。金在酸性液体中(如稀盐酸、硝酸等),其颜色不变,而铜制品只在触及硝酸,便会失去光泽。如是镀金,表层镀金容易脱落,不仅脱落部分易生锈,即使镀金表面也易被铜覆盖。 当然,古代的金银器出土时,有些表层带有铜锈,特别是银制品。这种情况是由于金银器在出土前,接触过其他腐蚀的铜,如与铜器一起随葬,而沾染了铜锈。另一个原因,则是古代大多数银器的质地,是以含有一定成分的的铜合金,当铜氧化腐蚀后,便在银器上形成了铜锈覆盖层。不过这种情况,大多可以经过除锈垢处理,以复原器物的本来面目。此外,富有有经验的人,还可以通过器物的声音、味道,以及颜色、手感等,来辨别金银器的真伪。不过,这需要有长期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金银器制造年代的鉴别难度大。现代科技手段对器物的质地鉴别已达到比较精确的程度,然而对器物的年代鉴别尚显得无能为力。主要还是依靠经验的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一般说来,金银器年代的鉴别离不开器物铭文的研究,也离不开出土墓葬的年代确定和对器物形制、纹饰、制作技术的分析研究。相比较之下,器物铭文的研究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依据。如果金银器上无铭文或款识,对其制造年代的确定是极为困难的。 从中国金银器的发展看,唐代以前金银器上的铭文很少见。唐以后,特别是宋元以后,有铭文款识的金银显著增多。有些金银器上虽然没有铭文,但却可以通过同地伴出的其他形制相近的金银器上的铭文,间接进行年代推定。对出土墓葬的年代确定,无疑对于断定金银器的时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金银器本身具有传承性,可历经岁月,代代相传。因而,确定金银器的制造是否与入葬时间属同一时代,仍然需要其他证据来说明。研究器物的形制、纹饰、制造技术以及铭文等特征,应该说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断定器物的年代的方法。因为每个时代的器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具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风格特征。 一般讲,一件器物,其形制、纹制、甚至制造工艺和加工技术,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与它所属的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考古学文化中形成了一套普遍较适用,又比较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用以断定器物的年代,即利用考古中同类器物的共存关系,经过细致的比较研究,找出某一时期,或某一时代的标准器物,这类器物基本上具备了同时期或同时代同类器物的共性特征,然后将出土的其他同类器物,与已经确定的标准器物进行对比,或同已知同类器物的特点相对照,从而是对器物的年代做出判断。 在这--金银器鉴赏秘要 (责任编辑:老山玉器) |